首页 推荐 头条 关注 专题 活动 服务 供求 商城 会员 政务 数据

毒蘑菇有多毒

作者:董提    发表于 2014-07-25
6944
  前几天我们几个人一起去黑龙江省东宁县考察中俄边境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迹。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驻扎在那里的日本关东军阴差阳错没有得到通知,继续负隅顽抗了11天才投降。在那里的山上,关东军的碉堡、战壕和苏军攻打时留下的弹坑随处可见。大雨过后,我们沿着荒草淹没的山路前行,偶尔可以看到路边长着野生蘑菇。人们看到野生蘑菇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它能吃吗?都知道野生蘑菇很可能是美味,但也都知道野生蘑菇很可能有毒,甚至有致命的剧毒。有一个颜色鲜艳的蘑菇,同行的人都说它是毒蘑菇,其他颜色朴素、黯淡的,则说很可能没毒,不过也没有谁敢采了吃。
 
  民间流传着一些识别毒蘑菇的方法,其中流行最广、最著名的一条是: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越鲜艳毒性越大。有的“科普文章”也这么说,几乎成了常识。这大概是从动物的警戒色引发的联想(有毒动物往往有鲜艳的颜色,警告天敌不要吃它),可惜很容易被证伪:一些常见食用菌,例如鸡油菌、红菇、鹅蛋菌,都有鲜艳、美丽的颜色,但是它们是无毒的美味。不过,的确也有一些毒蘑菇颜色鲜艳(例如毒蝇鹅膏),这个识别方法虽然不靠谱,它让人们不要去品尝颜色鲜艳的蘑菇,避免被其中的毒蘑菇毒害,至少是个无害的方法。
 
  令人担忧的是反过来认为颜色朴素的蘑菇就没有毒。每年都有很多人因为相信了这条“朴素定律”而中毒身亡。全世界范围内因吃野生蘑菇中毒身亡的案例,95%是因为吃了鹅膏菌属的毒蘑菇导致的。鹅膏菌属包括了大约600种蘑菇,其中有一些可食用,但也有很多不可食用、有毒乃至有剧毒。其中最著名的是毒鹅膏,是大约一半的吃野生蘑菇中毒身亡事件的罪魁祸首。毒鹅膏原产欧洲,随着木材的运输传遍了世界。毒鹅膏是否已传入了中国还有争议,在中国导致中毒身亡的,主要是另两种鹅膏菌:灰花纹鹅膏和致命鹅膏。这三种鹅膏菌是目前为止已知毒性最强的鹅膏菌,吃一朵蘑菇即可致命。它们都长得很朴素,毒鹅膏是灰褐色的,致命鹅膏是白色的,灰花纹鹅膏是暗灰色的,和某些可食用的蘑菇很像。
 
  毒鹅膏的恐怖在于,据吃过的人说,它们味道鲜美,吃的时候不会觉得有异样。吃完了短时间内身体也不会有任何不适。要过十几个小时甚至一天后才开始出现中毒症状,最初只是一些消化道症状,例如恶心、呕吐、腹泻。更迷惑人的是,两、三天后,这些中毒症状就会消失,让人以为已病愈,而其实它对身体器官的致命攻击才刚刚开始。最终会导致肝衰竭,有时同时导致肾衰竭,中毒6~16天后死亡。
 
  毒鹅膏的这种特性,让它成了投毒的理想工具,因为等到毒发时投毒者已经离开了犯罪现场,不容易被抓获,而且因为进食已久,催吐、洗胃的解毒方法都没用了。西方历史上一些皇帝、教皇、国王的死,都传说与毒鹅膏有关。公元54年,罗马皇帝克劳迪亚斯吃了一盘蘑菇后,过了12小时突然死亡,据信就是由于他的第四任妻子阿格丽品娜在其中偷偷掺了鹅膏蕈导致,使她与前夫生的儿子尼禄得以继位。不过克劳迪亚斯死得太快,有人认为可能还被掺入了别的毒素。公元174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尔斯六世在吃了一餐蘑菇后发病,十天后死亡,其病程倒是符合毒鹅膏的特征。查尔斯六世之死引发了奥地利继承权战争,伏尔泰曾评论说:“这一盘蘑菇改变了欧洲的命运。”
 
  毒鹅膏的毒素主要来自鹅膏蕈碱,它能够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RNA聚合酶控制着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RNA的转录过程,其活性被抑制的话,遗传信息没法转录,蛋白质也就没法合成,细胞就会死亡。这个生理过程是体内每个细胞都会有的,因此鹅膏蕈碱对每一种细胞、进而每一种器官都会有毒性,之所以会发生肝衰竭,是因为肝脏是人体解毒的第一道防线,不幸的是肝脏对鹅膏蕈碱无能为力,反而首先受到其害。鹅膏蕈碱抑制RNA聚合酶活性的性质,让它成为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理想工具。我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和鹅膏蕈碱打交道,因为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遗传信息的转录机制。鹅膏蕈碱是从毒鹅膏提取的,毒鹅膏只能从野外采集,因此鹅膏蕈碱价格极其昂贵,每克售价十几万美元。
 
  民间流传的其他识别毒蘑菇的方法,例如说被虫子咬过的蘑菇没有毒、毒蘑菇会让米饭变色、毒蘑菇会让银器变黑、毒蘑菇生长在阴湿肮脏的地带而可食用蘑菇长在草地上或树上等等,都不靠谱。民间还流传说长时间煮能消除毒蘑菇毒性、大蒜能解毒蘑菇毒性,也都不靠谱。正是这些不靠谱的毒蘑菇识别、解毒方法导致了误食毒蘑菇中毒。识别毒蘑菇的唯一可靠方法是做物种鉴定,而由于有的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长得太像,即使是专家有时也会误判。所以最保险的方法,是不要吃任何野生蘑菇。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毒蘑菇有多毒,作者:董提,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如何辨别真假鸡蛋

下一篇驱赶蚊子的神药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相关推荐

驱赶蚊子的神药

我们在黑龙江东宁寻找日本关东军机场遗迹,在山中林间穿行。遇到暴雨,山路陡峭泥泞,走得很艰难。最烦人的是雨一变小,就有无数的蚊子朝我发起进攻,瞬间被咬了十几个包,把全身包裹严实了才抵挡住了。我本来是准备了驱蚊剂的,但没想到白天也会遇到蚊子,没有带在身上。那瓶驱蚊剂是我从美国带回来的。在美国生活从未被蚊子咬过,算得上中美的一个显著差距。并非美国蚊子已经绝迹。如果黄昏、夜间去林间活动,同样会遇到蚊子。不过,这时提前往身上喷驱蚊剂,蚊子就无从下嘴。 这种驱蚊剂的有效成分是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英文缩写为DEET,中国也叫避蚊胺。这是美军在二战期间研发的,大概是为了在热带丛林作战的需要。不过研发成功时(1946年),二战已经结束了,在1957年开始投入民用。避蚊胺的制作技术简单,成本低,毒性低,驱蚊效果极其显著,很快流行开去。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都用过避蚊胺,到现在已被用了大约90亿次。更神的是,避蚊胺被用

2014-07-25

杂交与转基因

看到有媒体在推荐一篇署名康斯坦丁(王鲲)的科普文章《杂交跟转基因是一回事吗?》,不禁哑然失笑。我们来看看这个科普作者是怎么区分杂交和转基因的: 笔者简单来说,杂交是通过将通过品种的水果和蔬菜进行嫁接育种,然后挑选出同时拥有两个品种优点的种子进行再育种得到的。而转基因则完全不一样,它并不能得到全新的蔬果品种,只是在原有种类的基础上加入新的DNA,而最关键的是,据国外专业机构统计,超过80%转基因食物都被加入了抗病毒基因和增加了除草剂耐性基因,为的就是让该品种不易患病,并且能够抵抗除草剂的威胁。在加入这些基因后,在农民喷洒农药和化肥杀死杂草和虫害的时候就不会让作物也死亡,然而现在的技术却不能肯定这样的改变是否会影响食用者的健康,这也是为何转基因技术如此不受待见的原因。 不可否认,转基因技术在未来必然会成为趋势,因为它所带来的优点是明显的,但是在如今无法做出科学判定其是否安全的情况下贸然实施,对于消费

2014-07-25

真假鳕鱼

最近我去海南三亚的一个岛上度假,刚好碰到有人送来一条在西沙群岛钓到的大鱼,长达1.5米。我们抬着去一家水上餐厅切块、烹饪,一路上都有渔民好奇地围过来问是什么鱼,没人知道。这鱼用清水煮了吃,味道很鲜美。吃到一半的时候,送鱼的人来了,说这种鱼俗称游鱼,游泳的游。我突然想起来,应该是油鱼。俗称油鱼的鱼有两种,分别是异鳞蛇鲭和棘鳞蛇鲭,是哪一种呢?上网查了这两种油鱼的图片,发现我们吃的是异鳞蛇鲭。 我为什么想到了是油鱼呢?我在大约两年前,曾在网上说过,国内卖的廉价鳕鱼,多是用油鱼冒充的。不过很惭愧,我并没有记住它们是长什么样子的,市场上卖的油鱼,都是已经切成块的,看不出原本模样了。油鱼既然味道鲜美,为什么要冒充鳕鱼呢?原来,油鱼好吃,是因为它的肉油脂极多,油脂含量大约占20%。不幸的是,其油脂主要是蜡酯,人体没法消化、吸收,最终都堆积在直肠,然后原封不动地排泄出去。所以如果油鱼吃多了,有一部分人就会出现

2014-07-25

523

收藏

分享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