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本土人才,增强组织定力
近几年,受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委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定制村官”,成为全国“定制村官”培养的先行者。“定制村官”都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限额招生的,培养完成后,“村官”毕业生又将回到生源地所在的县(市、区)工作。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相较于异乡异客,显然更容易有亲近感、认同感、归属感。在家乡工作,和相对熟悉的乡人工作,操着乡音、面对乡邻、服务乡梓,将更有利于主人翁地位的提升、主人翁意识的增强和主人翁形象的彰显。“主人翁”多了,组织的定力就会更强,就更容易聚焦主业、着眼长远、谋划全局,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开展起来就更容易持续、有序、科学。
“定制”对口人才,提振组织动力
乡村组织振兴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扭转思维定式、改变通常惯习、突破陈旧常规,寻求认识上、模式上、路径上的新突破,积极创新、勇敢创造、不断创优。各个地方乡村振兴的现状、难度和方式千差万别,如何让组织的保障力量及时、充沛、有效,确保其他各方面振兴顺利推进,有赖于对口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定制村官”就是最典型的“对口”。他们基于农村的客观实际、瞄准农业的现实需要、聚焦农民的真实期待,经过农业院校的“量身定制”,又重新回到“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一线,为组织振兴提供绵绵不绝的澎湃动力。
“定制”复合人才,凝聚组织合力
乡村的主要组织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等。乡村振兴的实现有赖于这些组织的振兴和组织合力的增强。“定制村官”的培养,一般是依托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学校根据“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实际对学习内容、学习环节、学习进程进行科学设置。例如,在校期间,既学习《畜牧学概论》《水产养殖概论》《植物保护》《作物生产技术》《无土栽培》等常规课程,也学习《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农村电子商务》等极富时代特色的课程,还学习《领导科学》《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推广》等有利于社会治理、产业培育、信息建设等工作的课程。既有立德树人,也有教书育人;既有理论修养,也有实践锻炼;既有坐而论道,也有起而行之。这些课程,可谓是复合型“一懂两爱”“三农”人才培养的不二法门。有了一批批“村官”的加盟,乡村的组织合力必然可以得到提振。
“定制”新型人才,激发组织活力
按照培养规划、计划和方案,“定制村官”在农业院校里完成了专业培养,经过了反复淬炼,获得了人生成长。这些“村官”,适逢二十出头,恰是风华正茂。他们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敏捷的行动,有系统的教育、良好的积淀、扎实的学识,有明确的认知、全面的素养、充沛的精力,他们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是不可多得的新型人才,因而是激发基层组织建设的源头活水,是组织活力提升的不懈动力,这对一些青年缺乏、老龄加剧、生机不足的偏远乡村尤其重要和可贵。青年“新农人”积极投身、全程参与、带头示范,将为乡村社区的重新发育、逐步改善、全面振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者:佚名,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来源地址:http://www.agri.cn/V20/SC/jjps/./202103/t20210319_7631931.htm)
今年春耕有哪些特点?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谚讲,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犁田、除草、整地、播种……一幅幅春耕春种图展现在田间地头。在我国,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粮食面积的一半,事关两季收成。全力以赴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021-03-26
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五个着力点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出台,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2021-03-26
做强“农业芯”,种下“金疙瘩”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黑土地上备耕正忙。“选啥种”,一时间成了老乡们的热议话题。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六农场的种植户颜光菊,心里早有打算。去年,黑龙江罕见遭遇台风“三连击”,她家270亩水稻却未受影响,主要归功于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龙垦2021”新品种。颜光菊说:“台风刮不倒,霜冻受伤少!”好种子有了,今年好收成也可期可盼。
2021-03-26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