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产区产量影响不大 精米率或降低
水稻目前已成为世界及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杂交水稻的问世,我国水稻产量一直在稳步上升。
熊伟等人的研究显示,受日照、辐射、温度3种气候因子变化的综合影响,1981年至2007年我国约有30%的种植区水稻产量对气候变化敏感,少部分地区还表现为脆弱,其中温度作为主导因子引起产量敏感和脆弱的面积比例最大。但我国水稻主产区受到的影响不大,而且在东北地区还集中表现出较大面积和比例的增产。
杨沈斌等对气候变化下长江中下游的水稻产量进行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不考虑CO2肥效作用时,随着温度升高,水稻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当考虑CO2肥效作用后,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水稻产量,使晚稻在增温的不利影响下仍呈现不同程度的增产态势,但对单季稻和早稻的增产贡献仍不足以抵消升温的负面影响。另外,大气CO2肥效作用可有利于提高未来气候变化下水稻的稳产性。
稻米的外观、品质,在气候变暖的作用下将会大打折扣,在高温的影响下农作物度过了开花至成熟时期,水稻的成熟天数被大大缩减,这样就导致了稻米籽粒充实不良、精米率降低等品质问题。一般来说,水稻成熟期的时候,米粒透明度与有效积温负相关,大米的蒸煮食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温度的影响,米饭香味浓郁,一般需要保证灌浆结实期间,具有较大的昼夜温差;在灌浆期间温度比较高的话,就会导致煮熟的米饭过硬。
上一篇气候变化之于小麦
下一篇气候变化之于玉米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