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头条 关注 专题 活动 服务 供求 商城 会员 政务 数据

流言揭秘:多吃主食死的快?不要曲解权威文献

作者:张雪    发表于 2017-09-22
12231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之医学期刊,前几天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文章火了,该文章是关于膳食结构和死亡率关系的研究。但这篇文章被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曲解为“多吃主食死得更快 多吃脂肪更健康”。那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什么呢?
 
  1、《柳叶刀》这篇研究的正确解读是:当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某个产能营养素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总能量摄入量的比例)达到60%以上的时候死亡率会上升。
 
  2、但是要注意:它不能说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40%的时候死亡率还会下降;更不能说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5%的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生酮饮食”),具有更低的死亡风险。
 
  3、仅以《柳叶刀》这篇研究为依据,就开始鼓吹“远离碳水化合物”“无节制多吃脂肪”,都是过度外推。
 
  4、大部分人都不需要担心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过高可能带来的问题,因为,大家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很可能达不到60%。
 
  5、营养学从来不是一门一味要求“多吃xx”“少吃xx”的学科,而是一门讲求平衡和范围的学科。脂肪也好,碳水化合物也好,蛋白质也好,都是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比较合适,过少过多都不好。
 
 如何正确解读《柳叶刀》研究的结论?
 
  这项研究的结论之一是:高碳水化合物摄入可能引起全因死亡率增加。但是,这个“高”要高到60%以上;而在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上升到60%之前,这个死亡风险都没有明显的升高趋势。
 
  另外,这项研究中,死亡风险上升最明显的,是碳水供能比达到77%的那个组。这是什么概念?中国上个世纪60年代一穷二白、吃不起肥肉的时候,一个轻体力活动成人,得吃下差不多整整三斤白米饭、白面馒头一类的东西,才能把一天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顶到77%这个量级!
 
  而对于研究所说的供能比60%以上,对于现在的中国人,尤其是城市中国人来说,早已基本不是问题。虽然这项研究当中,中国人具有较高的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但事实上这一单项研究中的结论与此前我国多次全国性调查的结论相去甚远。这种差异可能和研究本身抽样方法、膳食测量方法导致的误差有关。
 
  实际上,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一直在一路滑坡,而且早在2011年,就已经滑落到只有54.3%了[2]。
 
  另外,由于该研究没有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42.6%的组别,且目前三个较低的五分位组中死亡率并没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明显的变化趋势,我们也就不能用它来推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40%的时候死亡率会是什么情况了—更不要说“生酮饮食”(低于5%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之下会是什么情况。研究作者也在讨论部分中指出了这一点。
 
  如果看见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高到60%以上会增大死亡风险,就认为要低碳水化合物才好,照这个逻辑,BMI超过24以上就开始出现负面健康效应,那岂不是体重为0的时候最健康?
 
  正常人应该怎么吃?
 
  营养学从来不是一门一味要求“多吃xx”“少吃xx”的学科,而是一门讲求平衡和范围的学科。脂肪也好,碳水化合物也好,蛋白质也好,都是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比较合适。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2013版中就认为,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的可接受范围是50%-65%,脂肪的可接受范围则是20%-30%。如果高了、低了,都是不合理的。
 
  所以,不管是一味去掉脂肪,还是一味去掉碳水化合物,都不符合现代营养学的思路。营养学所谓的“少吃脂肪”,也并不是没有下限,正如前述,至少要保证膳食能量的20%来源于脂肪,才能不影响健康。
 
  而现在我们中国人面临的问题是,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断下降,脂肪供能比越来越高,从1991年的21.8%,一路涨到了2011年的32%,大城市中甚至达到了36.9%[2];这样改变的膳食模式,再加上体力活动减少,都是中国近年来肥胖和慢病发病率爆发式增长的原因[3]。
 
  总结:因此,我们的膳食指南,大体上仍然是正确的,也没有必要刻意去减少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时刻记住,膳食健康的重点在于食物多样和保持平衡。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流言揭秘:多吃主食死的快?不要曲解权,作者:张雪,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电视剧里都是骗人的,手指破千万不要用嘴吸

下一篇哈欠会传染?科学家:大脑无意识自动模仿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相关推荐

哈欠会传染?科学家:大脑无意识自动模仿

人们看到别人打哈欠时,明明自己并不困,也会不由自主地打起哈欠来。英国科学家最近提出,打哈欠的信号会自动触发大脑运动皮质的原始反射,导致无意识的自动模仿,形成传染。被哈欠传染属于一种模仿现象,即不由自主地模仿他人行为或语言、机械重复特定动作或语言。 英国诺丁汉大学发布的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的新发现将有助于理解与模仿现象有关的神经精神疾病,如自闭症、痴呆、癫痫和妥瑞氏症等。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招募了36名成年志愿者,让这些人观看打哈欠的视频,要求一部分人控制住不打哈欠,而对照组可以随意打哈欠。实验期间,研究人员持续记录志愿者打哈欠的次数,并用经颅磁刺激技术测量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 结果显示,人们被哈欠传染的倾向各不相同,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与打哈欠的迫切程度密切相关,通过人为刺激增强运动皮质兴奋程度,可以增强打哈欠的冲动。此外,要求志愿者控制住不打哈欠,

2017-09-23

流言揭秘:吃肉有害智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吃太多有害智力,不等于少量吃也会降低智商。 目前,我国营养学会只推荐每天吃50~75克的肉(生重),按红烧牛肉来算也就3 ~ 5块(枣大的块)。它的营养意义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特别对于育龄女性和儿童比较重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过量食用红肉,特别是加工肉制品,将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吃素可以促进智力提升吗? 其实,素食的好处,不在于远离鱼肉蛋奶,而在于大量蔬菜、水果、杂粮、豆类、坚果等天然植物性食物的合理配合。油条、薯片、炸麻花都是素食,饼干和各种甜饮料也可以是素食,而这些东西并不会促进智力提高。实际上,适当吃鱼、蛋类,对于脑力是有益的。 营养不良的素食,不仅不会让人聪明,还会因为造成贫血、蛋白质缺乏、维生素B12缺乏而影响未成年人的智力。无论在我国贫困地区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研究都发现,贫血未成年人的学习能力明显低于不贫血的,特别是生命的早期发生营养缺乏,对大脑发育的影响更大。在决定纯素

2017-09-28

男人每天刮胡子可减少患病机率

不常刮胡子的男性比每天刮胡子的男性患病率高 研究人员在美国传染病学期刊发表报告称,在这项为期20年的研究中,已经有835人死亡。而总体来看,不是每日刮胡子的人有45%故去,而至少每日刮一次胡子的人则有31%辞世。不是每日刮胡子者死亡人数多,与他们吸烟者较多以及生活习惯较差有关,研究者表示,虽然这还不能解释为何他们中风几率较高,但也显示出是否常刮胡子与患病机率有关。 男人寿命除了与刮胡子有关外,还与荷尔蒙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不是每日刮胡子者大多未婚,而且多为蓝领阶级劳工;他们享受性高潮的次数较少,身材较矮小,而且易患心绞痛。 另外,社会医学系的亚伯拉罕(ShahEbrahim)教授在声明中说:不常刮胡子者死亡率较高,可能是抽烟和一些社会因素所造成,但是也有小部分是受荷尔蒙影响。他表示,不是每日刮胡子的男士较少享受性高潮,可能是因为其男性荷尔蒙较低,或单纯因为未婚,所以进行性行为的机会较少。 至于中风几率高,有一个可能

2017-10-11

523

收藏

分享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