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头条 关注 专题 活动 服务 供求 商城 会员 政务 数据

科学家为胖子操碎了心:减弱嗅觉,胡吃海喝也能变瘦!

作者:张雪    发表于 2017-07-08
12138
 嗅觉受损的小鼠(红色),食欲居然没有明显减退。图片来源:《Cell Metabolism》嗅觉受损的小鼠(红色),食欲居然没有明显减退。图片来源:《Cell Metabolism》
  每个胖子都有一个良好的肠胃,吃嘛嘛香。但是爱美的女人们为了减肥无所不用其极,那些良莠不齐的减肥药,控制不住的嘴,都成了减肥路上的一个个坑。然而,昨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研究人员发表的一篇论文为那些因减肥失败而痛苦的人带来了福音。
 
该论文的主要负责人Andrew Dillin教授。图片来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该论文的主要负责人Andrew Dillin教授。图片来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嗅觉有缺陷的小鼠要比正常小鼠瘦上一圈,哪怕它们吃了同样多的食物!这项研究发表在了《细胞》子刊《Cell Metabolism》上。
 
  这个结果的发现可以说完全是一场意外。最初,研究人员只是想要了解嗅觉对于代谢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们利用基因编辑的手段,诱发破坏了小鼠的嗅觉神经元。结果立竿见影。在嗅觉神经元遭到破坏后,小鼠马上瘦了下来。正如每一个普通人都会想到的那样,研究人员做出的解释是因为小鼠吃饭不香,食欲减退。
 
  然而对于食量的分析却让他们大吃一惊!统计发现,嗅觉遭到破坏的小鼠,食欲居然和普通小鼠没有差异。
 
  研究人员还以为自己是哪里做得不对,在破坏小鼠嗅觉神经元的同时,不小心破坏了其他什么神经,影响了代谢。因此,他们设计了一个更为小心的实验——实验中,他们用一些病毒特异性地感染嗅觉神经元,并短暂破坏它们的功能。除了这些嗅觉神经元外,大脑的其它部分不大可能受到影响。然而这项实验取得了同样的结果:嗅觉受到影响的小鼠,在食用了同样的食物后,体重显著下降。
 
  事实上,由于下降的幅度如此明显,统计工具似乎都变得多余——研究普通小鼠的重量大约是49克,而嗅觉受影响的小鼠体重减少到了33克,减少幅度达三分之一!“我从没想过嗅觉失灵后,居然对体重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Andrew Dillin教授评论说。
 
小鼠嗅觉受损后(右),脂肪储存出现了锐减。图片来源:《Cell Metabolism》小鼠嗅觉受损后(右),脂肪储存出现了锐减。图片来源:《Cell Metabolism》
 
  这些小鼠是如何快速减肥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仔细研究了小鼠的生理变化。他们发现,嗅觉受损的小鼠,交感神经系统的活跃度有所上升,而这会促进脂肪燃烧。进一步的解剖数据确认了这一点——这些小鼠体内用于储存脂肪的米色脂肪细胞转化为了褐色脂肪细胞,这会燃烧脂肪酸,产生热量。
 
  有趣的是,这个发现似乎能让肥胖的小鼠恢复健康。研究人员挑选了一些肥胖的小鼠,然后破坏了它们的嗅觉。实验表明,哪怕依旧吃着大量的高脂食物,这些小鼠的体重仍然出现锐减,恢复到了正常范围。原本对胰岛素出现抵抗(胰岛素无法顺利帮助它们降低血糖)的它们,也恢复了对胰岛素的敏感。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体重的下降仅限于脂肪的减少,小鼠的肌肉、器官、骨密度都没有发生变化。
 
  随后,研究人员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既然嗅觉受损会让小鼠的体重减轻,那么如果增强小鼠的嗅觉,又会发生什么呢?先前,一些研究表明,一类叫做IGF1的受体蛋白和嗅觉功能有关。如果IGF1受体受到抑制,小鼠的嗅觉就会增强。在IGF1受体遭到敲除的小鼠中,研究人员观察到了预料中的结果:在摄入食物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嗅觉被增强的小鼠体脂含量出现了显著上升。
 
  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减肥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小鼠实验发现,丧失嗅觉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上升有正相关,而这种激素又会引起应激反应。在人体中,这些激素的水平倘若持续上升,可能会带来心脏病等问题。
 
  但研究人员依旧保持乐观。他们相信这些有趣的实验结果不但揭示了嗅觉系统在控制能量代谢上的全新功能,还有望在人体中得到应用。“感觉系统对代谢来说很重要。体重的增加并不只是考量卡路里的摄入,它也与这些卡路里的‘识别’有关,” Dillin教授说:“如果我们能在人体中验证这个发现,或许就能开发出一些控制体重的新药。甚至我们不用破坏人类嗅觉,就有可能影响到人体代谢。要是能成真,这可就太棒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科学家为胖子操碎了心:减弱嗅觉,胡吃,作者:张雪,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备受争议的草甘膦

下一篇每天睡多久才是科学的?结果因人而异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相关推荐

每天睡多久才是科学的?结果因人而异

春困秋乏夏瞌睡,睡不醒的冬三月。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不规律的作息会成为隐藏在人体的定时炸弹,而睡个好觉已然成为年轻人的奢望。但人类究竟需要多少睡眠?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个体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或许因人而异。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从古至今从未改变。但息的时长是多少,有无规律可循?近年来,关于人类每天究竟需要多少睡眠的金科玉律层出不穷。 新生儿、婴幼儿、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睡眠时间显然不同。你永远不可能要求一个成年人拥有新生儿的睡眠时长。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睡眠时长有所不同,而对于同一年龄段人群,每日所需的睡眠时长也并不完全相同。有人一天睡8个小时仍感觉睡不醒,但有人每天睡6个小时,就可以活力一整天。 专家经过研究,认为7小时睡眠是最好的,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睡眠是有害的,但低于6小时的睡眠也是有害的[3]。 NSF对各年龄阶段人群提出新的睡眠建议(图片来源:NSF) ?图2 NSF对各年龄阶段人群提出新的睡眠建

2017-07-11

究竟是谁在掌控睡眠机制的“开关”?

睡觉是动物的生理反应,是大脑神经活动的一部分,是大脑皮质内神经细胞继续兴奋之后产生了抑制的结果。但究竟是谁在操控动物的睡眠,现在还存在许多未知。科学家们希望能够从分子层面找出掌控睡眠机制的开关,揭开睡眠机制之谜。 科学家们在多年研究中发现,人的睡眠和觉醒过程受两套机制的调控:一是昼夜节律;另一种是体内状态平衡机制。这两套系统共同作用,来决定应该何时入睡,睡时多长,以及睡眠质量。 2017年4月5日,一篇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论文中,揭示了FABP7基因如何参与和影响人类在内的3种不同动物(人类、小鼠和果蝇)睡眠质量。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自不必多说,至于为何选取果蝇作为参考物,科学家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他们认为人类大脑的复杂性使筛选影响睡眠的重要神经元的工作困难重重,因此可以将研究切入点放在与人类作息规律相似且大脑系统相对简单的果蝇身上。 3种不同动物的样本观测和实验发现,FABP7基因是哺乳动物

2017-07-11

现代人睡眠问题:睡不着和不舍得睡

人类到底需要多少睡眠是个复杂的科学问题,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通过研究睡眠机制,科学家们试图从中找出影响睡眠时长和质量的关键因子,进而可以睡眠障碍人群的睡眠问题。但对于那些没有睡眠问题,单纯不想睡的人而言,科学家所有的工作可能都是徒劳。 现代人睡眠问题出现了两种极端:睡不着和不舍得睡。睡不着暂且不说,但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许多年轻人不舍得睡。手机偷走了睡眠,其实也偷走了健康,因睡眠问题而引发的多种慢性疾病,逐渐从年轻人身上体现出来。不仅如此,有研究表明,本来健康的睡眠系统,如果长期违规运行,也会出现从不想睡转变成睡不着的惨淡局面,届时再去咨询医生,寻求科学家的帮助,就真的是作茧自缚了。

2017-07-11

523

收藏

分享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