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如今是手机上“种地”,“指尖”浇水、施肥、控温……在位于武陵山区的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团堡镇黄泥坡村,智慧农业释放科技兴农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初夏时节农事忙。走进黄泥坡村,放眼占地1280亩的智能蔬菜园,西红柿、芹菜、葡萄等特色蔬果大棚整齐排列,生机盎然。
在智能蔬菜园的核心区域,矗立着一座约三层楼高的玻璃温室大棚。明亮的大棚内,一排排种苗宛如住上了“高层公寓”。硕大的温室大棚,却几乎见不到人影。
2024年4月24日,智能蔬菜园玻璃温室大棚。(黄定懿 摄)
“过去,一个大棚要几十个农民进行育苗、施肥、浇水,哪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如今,一个大棚只需要两名管理员。”大棚管理员郜艳芳告诉记者,依托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温度、湿度、光照、降雨量、风速、土壤酸碱值等信息全部通过传感器联动联控。点点手机屏幕,便能实现对大棚的24小时远程监控,再也不用“锄禾日当午”了。
“各项指标设置好后,当数值高于或低于预设的阈值,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就会自动推送告警信息到手机上。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选择远程升降帘、膜,远程喷淋、滴灌水肥等操作。”郜艳芳说,大棚一次可育苗50多万株,足够满足1000多亩田地的用苗需求。
2022年9月,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口帮扶下,利川市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在黄泥坡村流转土地建设集生产、展示、观光于一体的智能蔬菜园。2023年,智能蔬菜园产出辣椒、白菜、西红柿等各类蔬果4000多吨,运往武汉、重庆、南昌等地销售,产值超过270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109户村民稳定增收。
徐林艳是玻璃温室大棚的另一名管理员,她原本长期在浙江和广东等地打工,智能蔬菜园的建成让她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不仅能挣到和打工差不多的收入,还能照顾年迈的双亲和两个分别上初中和幼儿园的孩子。
2024年4月24日,徐林艳(左)和郜艳芳(右)通过手机查看大棚实时数据。(黄定懿 摄)
如果说水、肥是传统农业的关键,那么电毫无疑问是智慧农业的关键。据悉,为了确保智能蔬菜园高品质用电,当地供电部门对一条10千伏配电线路进行了升级改造,同时新增了1台400千伏安变压器。
“智慧农业是全电气化的,我们量身定制用电方案,实现园区用电负荷优化配置,保证特色农业发展用电需求。”国网利川市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冉勐纮说。
时值正午,大棚内温度达到30摄氏度,徐林艳打开手机,用手指轻轻一点,“哔”的一声启动了放风机,大棚自动卷起塑料篷布,短短几秒实现通风控温,与人工操作相比,时间缩短了近30分钟。
“相较于传统种植,智能蔬菜园蔬果产量增加50%以上,综合效益提高70%以上。”团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孙帮泽说。(记者谭元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从“扛锄头”到“刷手机”——鄂西山区智慧农业见闻,作者:谭元斌,来源:新华社,来源地址:http://www.news.cn/info/20240513/a07c2a336a7e4e12bdc23bf55068d291/c.html)
上一篇村子里的智慧“微”工厂
AI“慧”种地:与番茄“对话”,种出“儿时味道”
手机“巡田”、AI管理,浇水不湿手、种菜不下田,智能管控系统代替人工“照顾”农作物,从没种过地的农业“小白”也能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实现“慧”种地。
2024-06-07
通过“农机+农艺+智能”融合,实现高效智能化生产 走进再生稻无人农场(创新故事)
6月是水稻分蘖的重要时期。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的全国首个再生稻无人农场。透过指挥大厅的屏幕可以看到,稻田里一台台智能农机在田间大显身手,自动出库、下田,自动播种、插秧……现场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的身影。
2024-06-24
智慧农业再上新|田间“把脉” 垄上“读心”——大地上的智慧“魔法”
盛夏时节,在北大荒集团克山农场有限公司第五管理区的农田里,一盏伫立在地头的灯发出紫光,在黑夜里分外显眼。不时有昆虫在周围飞舞,飞着飞着便被诱捕进这盏灯的“肚子”里。
2024-08-02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