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题:村子里的智慧“微”工厂
记者 张莫
《经济参考报》5月8日刊发文章《村子里的智慧“微”工厂》。文章称,5月伊始,河北省新河县西流乡南马庄村的“智慧方舱”内,新河县众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世青刚刚查看完金耳的长势,又忙着给金耳补水。
经过智能化温控种植的金耳,像一束束绽放的花簇,整整齐齐的“开”在舱内的种植架上。“现在金耳正处在转色阶段,再过20多天,等金耳变得金灿灿,就可以采收。”张世青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金耳,别名黄金银耳,被称为“菌中黄金”,营养含量是普通银耳的20倍,也是近年来河北省新河县践行珍稀食用菌菇产业发展中探索南菌北种的新品种。
据张世青介绍,野生金耳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1800米至3200米的高海拔地区,对温度、湿度、光线、通风等要求都较为苛刻。“这几年,我们新河县一直在探索大棚人工种植,也能实现量产,但受限于各种条件,一年只能春、秋各种一季,产量无法得到保证”,他说,现在有了“智慧方舱”,一年能种植6到10次,产量有了明显提升。
“智慧方舱”的全称是“5G智慧微工厂”,别看舱内面积仅有36平方米,但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5G网络等,能实现对食用菌生长温度、湿度、氧气、光照等各项生长条件的精密监测与数字化管理,创造最佳生长环境,实现金耳全年化生产。
“舱里面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都可以通过手机远程调控,有了出芽和转色等阶段的科学管控,金耳的产量自然就高了。”张世青说,与传统大棚种植相比,智慧微工厂也能最大程度减少用工量,一个方舱采收时仅需4个人,而且一些60多岁的老年人也完全能胜任相关工作。
科技赋能,可为农业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翅膀。2023年10月,新河县探索建设了17个这样的智慧微工厂。“今年我们持续加大建设力度,预计智慧工厂将突破100个,金耳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新河县委书记韩非介绍说。
科技助力产业振兴,资金也是关键。新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程鹏表示,在智慧微工厂建设上,新河县这两年争取乡村振兴衔接、省级蔬菜产业集群发展和企业捐助资金近900万元。
与此同时,税惠政策也给了产业发展很大助力。“我们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享受的优惠政策也越来越多,税务工作人员经常上门服务,介绍新出台的优惠政策,去年国家又延续优化完善部分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我们扩大规模购买新型设备的资金也更宽裕了。”张世青说。
如今,“新河金耳”的名片越擦越亮,智慧微工厂也已经成为金耳种植的“样板间”,通过批量试种,探索出一个可以复制的增收致富模式。
“去年合作社直接带动东董村等5个村110名农民致富,间接带动326户农民受益,今年更多智慧微工厂投产后,我们有信心带动更多农民增收。”看着长势喜人的金耳,张世青脸上不禁洋溢出笑容。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村子里的智慧“微”工厂,作者:张莫,来源:新华网,来源地址:http://www.news.cn/info/20240508/b42caa1a5c994afe8e497b597d7990b0/c.html)
从“扛锄头”到“刷手机”——鄂西山区智慧农业见闻
过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如今是手机上“种地”,“指尖”浇水、施肥、控温……在位于武陵山区的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团堡镇黄泥坡村,智慧农业释放科技兴农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2024-05-13
AI“慧”种地:与番茄“对话”,种出“儿时味道”
手机“巡田”、AI管理,浇水不湿手、种菜不下田,智能管控系统代替人工“照顾”农作物,从没种过地的农业“小白”也能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实现“慧”种地。
2024-06-07
通过“农机+农艺+智能”融合,实现高效智能化生产 走进再生稻无人农场(创新故事)
6月是水稻分蘖的重要时期。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的全国首个再生稻无人农场。透过指挥大厅的屏幕可以看到,稻田里一台台智能农机在田间大显身手,自动出库、下田,自动播种、插秧……现场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的身影。
2024-06-24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