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技术为支撑的深远海养殖,是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的重要途径,对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深远海养殖进入加速发展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远洋渔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32.1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44.2亿元,10年间增加了112.1亿元。全国已建成重力式网箱2万余口,能在20米水深的海域养殖;桁架类网箱40个,广东“德海1号”桁架类网箱已经过17级台风的考验;养殖工船4艘,山东“国信1号”养殖工船可游弋养殖,首创“船载舱养”养殖技术。
虽然深远海养殖发展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仍有短板、弱项。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起步晚,“养—捕—加”一体化、“海—岛—陆”相联动的全产业链模式还未形成。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不足,深远海养殖技术和设施装备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型、超大型远洋渔船数量少。深远海养殖的大数据技术体系还未建立,精准化、智能化程度亟待提升,渔业船联网和智能渔船发展缓慢。推进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政策支持、技术支撑、发展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提升。
建立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保障。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形成支持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政策套餐。统筹优化部门职能,成立专门机构保障深远海养殖发展。加大育种、疫病防控、装备建造、产业链培育等方面的投入,设立支持深远海养殖的专项补贴和资金,开发出更多适合深远海养殖特点的金融产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探索建立国家级深远海养殖示范区。面对向深海大洋“索要”食物资源过程中的国际竞争,要加强用海权益等方面的政策研究。
加快技术研发和应用,增强发展动力。科技创新是深远海养殖发展的第一动力。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整合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和力量,推进良种选育、科学防病、高效投饲等核心养殖技术和抗风浪养殖装备、水下清洗机器人、自动精准投喂、机械化聚鱼收获、产品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等关键设施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强化标准引领,建立深远海养殖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等标准数据库,形成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深远海养殖新型标准体系。加快推动深远海养殖大数据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实现设施设备精准化、生产机械化、管控智能化。
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综合效益。围绕装备制造、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和品牌培育等重点环节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发展绿色捕捞、健康养殖,设计建造以绿色能源为基础的大型捕捞加工、离岸养殖渔船,提高船只作业过程的燃油效率。根据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养殖模式、品种和密度,规范使用国家批准的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坚持安全性和效益性相统一,加强养殖品种生物学、苗种繁育技术、养殖品种适应性机制、育种技术等研究,培育适合深远海养殖的当家品种,鼓励养殖本地种。养殖外来种要科学论证,采取有效防逃措施。加快水产品加工流通,加强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水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区域性优质特色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 (彭晓静)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全链发力深耕“蓝色粮仓”,作者:彭晓静,来源:经济日报,来源地址: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0123/eedf8c859834462099600027a8ddc6be/c.html)
下一篇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
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
2023年,粮食好收成,农业好年景,“三农”发展好中有进。一是增产方式呈现高质量化。粮食单产390公斤,比上年增加2.9公斤,增长0.8%,单产贡献率达到61.5%;全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效果初显,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率达到73%。二是农产品整体价格较低。全年粮食、肉类、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产能处于历史高位,供求关系呈阶段性、结构性宽松格局,整体价格低于上年。三是农村融资趋于好转。截至三季度末,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8%。农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上年末高3.9个百分点。
2024-01-25
“村晚”缘何备受瞩目
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村晚”。由三人组成的农民工乐队,决定在老家为乡亲们举办一场聚会,没想到得到了全村的支持。舞台不大,不过是当地一所学校的篮球场;奖品有点“土”,是家家户户最常见不过的熏鱼和腊肉;至于主角,他们是厨师、水电工、司机等,但在那一刻,他们共享村民这一身份……这两天,在湖南湘西的夯卡苗寨,这场特别的“村晚”备受瞩目。
2024-01-31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牧童骑黄牛”是很多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农村耕作景象,然而今时已不同往日。近日,记者在上海市郊亭林镇点甜农场看到,干完活的农业机器人与工程师一前一后“走”在田埂上,“铁牛”替代了黄牛,工程师替代了牧牛人。
2024-02-01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