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是很多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农村耕作景象,然而今时已不同往日。近日,记者在上海市郊亭林镇点甜农场看到,干完活的农业机器人与工程师一前一后“走”在田埂上,“铁牛”替代了黄牛,工程师替代了牧牛人。
工程师李伟,是一名“00后”,每当他拿着遥控器,与机器人一前一后“走”在田埂上,远远望去,如同在“放牧”一匹“铁牛”。像李伟这样的工程师,点甜合作社里还有70多位。七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在这里埋头钻研,研发了60多款农业机器人,覆盖从播种到收割的各个环节。
这些“铁牛”都有履带式的“脚”,可以适应多种地形。此外它们还拥有“智慧大脑”,来自公司自主开发的AI智能操作系统,通过算法为机器人编写出一套“运动逻辑”。农民在手机微信小程序登录系统,便出现一个互动界面,调整好方向便可让机器人“自动开工”。
上海点甜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金悦说:“起初做农机设备,是因为多年前的一次种地体验。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别看我身高体壮,干一下午农活,觉得非常辛苦。丢下锄头,就想是不是能搞些机械设备来种地,然后就开始慢慢进入到这个行业。”
“农业机器人的优势就是:快、准、不知疲倦。”王金悦说,“通过5G、图像识别技术和大数据系统,采摘机器人可以‘秒算’出农作物果实与机器人间的距离,并把有关指令传达至机器人手臂,实现快速采摘;除草机器人不但能准确分辨出草和农作物,也能指挥除草刀具,精准除去杂草,就像长了眼睛一样;一台除草机器人充电1小时可以工作8小时,大型机器人一天除草可达500亩左右。”
步入点甜农场,在园区中间的路上,能看到几年下来“点甜机器人”一代代的进化过程,旋耕机器人、播种机器人、植保机器人……从最初的简单拼接,到现在的软硬件兼容,满满当当停了一长列,像一个摆放在田里的农机博物馆。
场景不同,但“智力”相同。在千里之外的陕西汉中,也活跃着一支科技含量十足的新农人队伍。他们通过智能化的设备让种菜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走进自动化“蔬菜工厂”,智能温室大棚内的土地被划成若干等分。自动旋耕机将土地旋耕平整以后,自动播种机将按不同株距打孔的板子铺设到地面,然后把种子精准点播入种植板的孔内。“一个孔种一粒种子,一台机器一天可以种两亩地。”陕西日丽光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强介绍说。
“远程操纵,远程监控,实现绿叶蔬菜种植全流程无人化生产,自动化作业,工厂化管理,200亩蔬菜园区只需要5个工人。”郭强说。
“数字化的农业作业方式,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务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郭强说。(记者 赵逸赫 孙正好)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作者:赵逸赫 孙正好,来源:经济参考报,来源地址:http://www.news.cn/tech/20240201/640058ecf5d14c1884e59b90845d2d11/c.html)
上一篇“村晚”缘何备受瞩目
下一篇中国青年农民玩转现代农业
中国青年农民玩转现代农业
在浙江省温州市的大山深处,青年农民乘坐着山地轨道车轻松喂鸡,满山的鸡群追着车抢食吃;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油橄榄种植基地,青年农民将化肥和各式农具放置在特制的运输机上,由运输机代替人力沿着轨道爬坡过坎,运往高山上的油橄榄种植区……这样省心省力的劳作方式,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新潮流。
2024-02-01
“千万工程”经验的启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的《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2024-02-05
绿色消费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今年春节期间,穿梭于乡间的新能源汽车成为不少乡村地区亮丽的风景线。实际上,在广大乡村地区,不仅是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百姓生活,智能家居、绿色建材、清洁能源等也早已悄然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些乡村生活的新变化有力表明,绿色消费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形势下乡村群众普遍追求的新型消费模式。
2024-02-22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