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北方气候干燥,很多人会出现口干舌燥、脱皮、便秘等症状。中医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体内火所致。
有人感觉上火了,想靠少穿衣服的方法降火,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内火需要从体内疏散,如果靠外面的寒气去火,容易形成“寒包火”。“寒包火”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急性感冒的形式表现出来,出现发热怕冷、咽喉肿痛等症状;另一种是以慢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即身体感觉怕冷、手脚凉,同时又经常口舌生疮、口干口苦等。
对于这类问题,推荐萝卜配生姜煮食,生姜去外寒,萝卜清里热,搭配服用可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要喝点养阴生津清热的中药,如麦冬、竹叶、石膏、芦根、沙参等,各取10克混合代茶饮即可。另外,也可以用菊花、金银花、竹叶、栀子等泡水代茶饮。
掌握一些中医保健小妙招,可有效防治因气候寒冷引起的上火症状。太溪穴是足少阴原穴,位于足内侧,在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每天坚持揉按刺激,气血上达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感。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1日 16 版)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冬季谨防“寒包火”(中医养生),作者:王 迪,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来源地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201/c14739-40129400.html)
上一篇科学调理体寒
冬季养生有道 这些“坑”别踩
近日,北京迎来连续几天的降雪,天气变得更冷,不少人担心降温了是不是更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中医讲究“四时有节,六气调和”“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交通”,在今年初冬时节平均气温较高、甚至出现超过30°C的情况,就属于天地之气没有交通,人才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而在经历这一场大雪后,只要做好保暖,人反而不容易中招了。那么面对接下来还要持续寒冷几个月的冬天,我们该如何预防疾病?生活中又有哪些“坑”需要避开呢?
2023-12-19
“学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成为大众健康习惯和文化自觉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隆冬时节,成都市植物园中心广场上,数十名游客列成方阵,跟随志愿者老师的口令习练八段锦。有白发老人,也有年轻姑娘,一招一式,诠释着历史悠久的中华养生文化。
2024-01-24
“脆皮年轻人”花式养生,有人月均账单超千元
颈椎、腰椎疾病年轻化,让理疗、推拿在年轻人间日益盛行。长期熬夜后,一些年轻人受自我补偿安慰心理影响选择吃保健品,买各种泡脚包、热敷贴等。
2024-02-19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