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寨位于湖北恩施宣恩县两河口村,是一个土家族聚居的自然村落。尽管机械化应用普遍,但当地的一些农人还保留了传统打稻谷的习俗。
正午时分,炎炎日光烫着地堂,打稻谷的吆喝声却在田埂上响起来了。一抡一压一拎,趁着胳膊的力道,筋骨饱满的稻谷借力跳脱出壳,翻落入斗具。
60岁的村民彭武顺正干得火热,见到我们,笑得露出一口白牙:“现在的种子也好,政策也好,粮食收成也好了。都丰收了,我哪能不开心?”
常年安静的古村,也因丰收的喜悦而变得生动。“轻快的山歌唱起来,哎呦那个耍耍跳起来……”不远处,年轻的土家族阿哥阿妹跳起“耍耍”舞。扭、转、屈、蹲,一系列动作组合行云流水,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彭家寨是典型的土家村寨,在聚落结构、经济活动、社会形态、文化活动等方面,都保留了土家聚落的基本特征。”当地土家文化专家段绪光向记者介绍,因山多田少,民居择地,智慧的土家人为了适应山坡地形,便以吊脚的高低来适应地形变化,这也造就了彭家寨吊脚楼的形态多样。
或是占崖背山,或是环谷沿沟,或是绕弯淄脊,再辅以架空、悬挑、掉层、叠落等手法处理,每个都有独一份的韵味和风情。几代人的创造建设,终形成今日集土家吊脚楼形体美、空间美、层次美、轮廓之美于一体的吊脚楼群。
金黄的玉米妆点了古朴的吊脚楼。王岩 摄
漫步寨中,只见不少村民将摘下的玉米悬挂于吊脚楼的屋檐之下,为古拙的吊脚楼镶上了一圈金边。段绪光解释到,将玉米晾于吊脚楼下,既能晒到太阳,又淋不到雨,不仅防潮还防虫。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彭家寨吊脚楼都清晰地体现了土家人的智慧。
“过去交通闭塞、生活贫困,时光在这里凝滞,也让彭家寨的吊脚楼群在现代化发展浪潮中得以完整保存。”村支书田福伦说。2017年,彭家寨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土家建筑活化石”。
如何让这一传统建筑“活化石”实现“活化”?2017年,宣恩县联合一批优秀专家学者为包括彭家寨在内的9个寨子制定了详细发展规划,系统挖掘彭家寨的建筑文化和历史人文,以土家泛博物馆项目为主要发力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土家族文化旅游名片。
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台阶青苔,彭家寨的古朴开始被来自各方的力量珍视保护。曾经的闭塞之地,如今变成了游人心之向往的世外桃源。
36岁的彭雪梅在寨里经营着一家名为微笑山庄的农家乐。曾经,她也跟所有年轻人一样,热衷于向外面的广阔天地去讨要梦想。2009年她却毅然回乡,办起了农家乐。“家乡的变化很大,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旺季的时候,我家一天能接待200多桌,还得请人来帮工。”
农民将地里刚刚打下的稻谷背回家。陈绪开 摄
彭家寨不仅是游人心头的“白月光”,更是村民的心安之所。村民田昌安站在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吊脚楼前长叹:“没有比这里更舒服的地方了。以后我们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这里是我永远的家。”
熟透的红枣、灯笼似的柿子、挂满枝头的柚子……阿婆持筷将晾晒的红辣椒搅拌翻滚,这热烈的色彩,正如同彭家寨人越来越红火的生活。
上一篇苗族古寨梯田稻香话丰年
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喜庆“云丰收”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弘扬闽东大地灿烂的农耕文化,传播“闽东之光”、
2021-11-12
湖北襄阳:忘不了的家乡美味
湖北籍航天员聂海胜在太空“出差”时曾说过,回到地球后,最想吃的是家乡的襄阳牛杂面。“襄阳好风日,荆楚庆丰年”。秋分时节,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主会场开幕式在襄阳市襄州区何岗村举行。
2021-11-12
黑土地上传捷报 大粮仓里庆丰收
丰收时节,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黑龙江主会场开幕式活动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拉开帷幕。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以大农业、大粮仓、大丰收为主线,丰收节全面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龙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成果、乡风文明的新气象、广大农民的新风貌。
2021-11-12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