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白兔是我国育成的第一个大型肉用兔种,这种肉用兔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体型大、繁殖多、增重快、出肉高、肉质好、成本低,收益大、见效快等特点。积极推广和发展哈白兔生产,既可给国家换取外汇,又能增加收入。在此,现将饲养管理技术介绍于下:
一、配种繁殖
哈白兔同其它家兔一样,3月龄即性成熟,但发育尚不成熟,切不可配种繁殖。其初配月龄母兔一般在6月龄以上,体重3.5公斤左右;公兔7月龄以上,体重4公斤左右为佳。母兔每月发情两次,每次持续3-4天。发情时外阴唇发红湿润,以红肿稍紫时配种最好,这时受孕率高,产仔多。老养兔户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粉红早,黑紫迟,红肿稍紫正当时”经验,也适用于哈白兔。有个别母兔在发情期拒绝交配,可采用人工辅助的办法配种。配种时间夏季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冬季以中午为最好。为了提高受孕率和产仔率,可在交配后8-10小时再复配一次。为保持哈白兔的纯种优势,严禁同其它杂种兔交配繁殖。一只成年健康的哈白种公兔,可配8-10只母兔。成年种公兔一周可交配6次,一天交配1次为宜。如需一天交配两次,应在上、下午各交配1次,但2-3天后,必须休息一天,以保持公兔的性欲和母兔受孕率。
哈白兔的种兔的利用时间,一般母兔可利用3年以上,不超过4年,种公兔可利用4年,不要超过5年。若超过上述年限,繁殖率会明显下降,影响收入。种母兔年产胎次,可根据饲料质量和饲养条件来确定。若采用频密产仔法,一年可产仔8窝。其方法是:每年2月在立春后开始配种,3、4、5、6月份连产4窝。母兔休息7、8两个月,于9、10、11、12月份再连产4窝。此法要求种兔必须是1-2年龄的成年母兔,产仔后28天必须断乳,并采用血配法,即产后1-2天配种。这种繁殖法对母兔体力消耗很大,务必多喂一些含蛋白质丰富的精饲料,如豆饼、大豆、鱼粉等,并及时补饲鲜嫩青草和多汁饲料,确保母兔繁殖所需营养物质,提高产仔率和成活率。
二、饲料搭配
哈白兔发育快,食量大,耐粗饲,只要做好饲料搭配和调制,就能促进生长发育,提早出窝,增加效益。其饲料按性质和形态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青饲料:凡新鲜、青贮或晒干的青草、树叶和各种农作物的茎叶部分,都属青饲料。
2.多汁饲料:凡新鲜或煮熟的块根、块茎以及瓜类、多汁果实,都属多汁饲料。
3.精饲料:包括粮食及其加工副产品,如麦麸、米糠、各种油饼、豆腐渣、糖糟等。
4.动物性饲料:主要指骨粉、鱼粉、蚕蛹粉等。(五)矿物质饲料:哈白兔所需的矿物质,除少量添加剂外,大多数在各种饲料中已经含有,无需另行添加。为了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增进兔的食欲,必须对各种饲料进行科学搭配和加工调制。青绿饲料越新鲜,营养价值越高,所以要趁鲜时喂给。
青饲料割回后要薄薄摊晾,谨防发热霉变。被雨水淋过的草,要晒干后再喂。带泥土的草必须洗净、晾干后喂用,严禁喂露水草,以防兔子拉稀。晒制干草,应随割随晒,干后即存,以保持其固有的绿色和香味。但要经常检查,以防止霉烂变质。各种干青草、树叶及农作物的秸秆等,晒干后磨成细粉,混合制成干粉饲料,用开水调成糊状,冷却后喂兔,既能提高适口性,又易于消化吸收。
青贮饲料是以各种青绿饲料压贮在土窖中,密封贮存而成。含有大量维生素,且具有香,甜、酸和酒味,哈白兔很爱吃,完全可于冬、春季代替青绿饲料喂兔。但贮藏时必须踩实、密封好,防止进水腐烂变质。块根饲料营养丰富,要经常喂用,并可代替部分精饲料。为了提高利用率,最好切成小片或细丝喂用。(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刘亚敏)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帮农网,来源地址:http://www.nw868.com/4111.html)
狮头鹅的饲养及管理|附狮头鹅图片供参考
狮头鹅是我国体型最大的鹅种,也是世界上大型鹅种之一。它以体躯硕大,气概轩昂,头深广,额和脸侧有较大肉瘤,形似狮头而得名。狮头鹅原产于广东省,现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饲养。 狮头鹅行动...
2021-07-12
冬季休渔改塘的好处
冬季休渔改塘有哪些好处?养鱼产量的高低,经济效益的好坏,首先取决于鱼塘条件如何,优良的鱼塘是取得养鱼成功的关键。有的地方利用蓄水工程养鱼,条件较差;有的专用鱼塘也不符合标准,改造...
2021-07-20
饲料添加剂的种类
饲料添加剂是在普通的饲料中添加少量物质,而达到改善畜禽营养、增强体质、降低饲料用量、防治疾病的效果。在此,就给大家讲一讲饲料添加剂包括的种类。 一、抗菌素类添加剂 不仅有...
2021-07-28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