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头条 关注 专题 活动 服务 供求 商城 会员 政务 数据

看仔细了,这些"急救土方"都不靠谱!

作者:网络    发表于 2016-10-25
13023
  卡鱼刺了喝醋、扭伤脚热敷、流鼻血仰头……关于意外发生时的急救措施,民间一直有这些说法,听上去似乎颇有道理。可是,这些措施否科学?正确的急救方式“长”什么样?
  鱼刺卡喉要拍背、喝醋、强咽饭团?
  专家解释,如果有异物卡在了喉咙,出现窒息、呼吸困难、呛咳甚至呼吸骤停,千万别拍背或者用手指伸入喉咙去取,这样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使异物更深入呼吸道。
  醋在食道内无法停留,因此喝醋不能达到软化鱼刺的目的。
  强咽饭团不但无效,而且带有危险性,因为鱼刺扎入咽喉或食道黏膜时吞下饭团,只会使鱼刺扎得更深。
  正确做法如下:
  将压舌板(在家中可用筷子、牙刷)放在舌部前2/3处,轻轻平压,观察整个口咽部,能看见的刺就直接用手或镊子取出;
  若看不见鱼刺,或当事人不能说话,应及时就医。
  流鼻血仰头?
  专家解释,把头仰起不但不利于止血,还会使鼻血倒流至咽喉、食管、气管和胃,引起不适、恶心;
  流鼻血过多的患者还会把吞入的血液呕吐出来;
  不停俯身和仰起头,更会增加鼻腔出血;
  出血量很大时,仰头还易把血呛入气管及肺内,造成吸入性肺炎,甚至有引起窒息的危险。
  发生鼻出血后的正确做法如下:
  坐下来,身体稍微前倾,张开嘴巴,用嘴呼吸;
  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朝后脑勺方向挤压10分钟,以稍有痛感为宜;
  如果还出血,可稍微移动一下捏的位置,直到血止住。如血流不止,应立即就医。
  烧伤烫伤后抹牙膏、鸡蛋清、酱油?
  专家解释,有些患者在烧伤或者烫伤后在创面上擅自涂抹,不仅没有治疗烧烫伤的作用,有时还会掩盖创面,使医生无法立即确定创面的大小和深度,还容易导致细菌滋生和创面感染。
  对于中小面积浅度烧伤,冷疗可以减轻热力对创面的进一步损伤,迅速缓解疼痛,且简单易行。
  正确做法如下:
  将烧伤、烫伤创面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淋或浸入清洁冷水中(水温以伤员能耐受为准,一般为15℃~20℃,夏天可在水中加冰块),或用清洁冷(冰)水浸湿的毛巾、纱垫等敷于创面,但过低温度的冷疗也对创面不利;
  冷疗的时间无明确限制,一般等到冷疗停止后,疼痛显著减轻为度,差不多0.5~1小时或更长;
  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送往医院诊治。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网络,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寒露柿子红了皮:柿子应该怎么吃?

下一篇大便冲不净 体内湿热重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相关推荐

大便冲不净 体内湿热重

大便黏马桶,总也冲不净,恐是大肠癌前兆。对于网上广泛流传的这个说法,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王元钊回应称,有点过于危言耸听,大家不必太担心,但大便冲不净确实能反映出一定的健康问题,不宜忽视。 中医认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大便不成形就是中医所说的便溏,说明大肠有湿热。除了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产生湿热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例如吃得太饱或过于油腻、嗜酒、饮食不规律等,这些都容易损伤脾胃。脾胃主管食物的消化和体内水液代谢。脾胃受伤,运化功能就打折扣,此时再大鱼大肉地胡吃海塞,只会生湿助热,日久形成瘀滞,化而成热。祛除体内湿热,要注重日常的调理。 按揉曲池清热利湿。屈肘时,肘弯横纹尽头处就是曲池穴。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此穴,每次1~3分钟,每日1~2次,可以起到清热利湿、增强脾功能的作用。 薏仁冬瓜汤健脾祛湿。薏米味甘性微寒,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冬瓜味甘性凉,能润肺生津、清胃热、利

2016-11-14

刮痧好处虽然多 但不是人人都能刮痧

  刮痧是中医养生的方法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会采用刮痧来达到祛除邪气、驱风散寒、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是一种很不错的养生方法。专家指出,刮痧是通过对体表的良性刺激来达到养生效果的,它的好处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2016-11-18

有雾霾怎么办?教你如何应对“雾霾天”

  如何防霾已经成为一项全民关注的事情,赶紧来学习防霾手册吧。

2016-11-20

523

收藏

分享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