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头条 关注 专题 活动 服务 供求 商城 会员 政务 数据

维生素D之谜

作者:董提    发表于 2014-07-28
6666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北美一些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的小孩普遍骨骼畸形,得了佝偻病,例如,伦敦的小孩80%有不同程度的佝偻病。在1909年有一个医生解剖了221名夭折的婴儿,发现竟有214名患有佝偻病。佝偻病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被希腊医生注意到了,但从未肆虐到这种程度。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有的说是因为饮食有问题,这是有证据的,当时有医生发现,如果给佝偻病患者服用鳕鱼肝油,就能治愈佝偻病,他们认为是油脂发挥了作用。有的则认为佝偻病是因为生活环境太恶劣导致的,例如“雾都”伦敦空气污染严重、见不到阳光。他们指出,那些贫穷的热带国家,饮食和卫生条件都比英国差,佝偻病反而罕见,可见充足的日晒能够预防佝偻病,可以通过晒太阳来预防和治疗佝偻病。
 
  1919年,英国医生爱德华·梅兰比首次用动物实验系统地研究佝偻病的成因。当时已发现了维生素A、B1和C三种维生素,佝偻病会不会是缺乏其中的某种维生素导致的呢?梅兰比给换佝偻病的小狗喂富含维生素B1的酵母菌或富含维生素C的橙汁,都没有效果,但是喂富含维生素A的鳕鱼肝油、黄油或牛奶,则能预防佝偻病。梅兰比认为,佝偻病要么是因为缺乏维生素A,要么是缺乏分布与维生素A相似的某种东西引起的。1922年,曾发现维生素A的美国生化学家埃尔默·麦科勒姆用老鼠重复了梅兰比的实验。但是麦科勒知道,如果鱼肝油被氧化,其中的维生素A就会失效,不再具有预防维生素A缺乏症的作用,但是他发现氧化的鱼肝油仍然能够预防老鼠得佝偻病,这就证明了鱼肝油中含有一种新的维生素,这是被发现的第4种维生素,所以被叫做维生素D。
 
  那么为什么晒太阳也能够预防佝偻病呢?1925年德国化学家阿道夫·温道斯证明了皮肤中的胆固醇在阳光的照射下能转化成维生素D,谜团得解。3年后,温道斯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但这个转化机理,到了1973年才搞得比较清楚。我们现在知道,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把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成胆骨化醇(维生素D3),胆骨化醇由血液送到肝脏,在那里转化成骨化二醇,之后骨化二醇在肾脏转化成骨化三醇。骨化三醇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控制着小肠对钙的吸收,并维持血液中的钙、磷平衡,因此对骨质健康至关重要。
 
  不仅人,其他动物也能在自己合成维生素D,包括长羽毛的鸟类和长毛发的哺乳动物。你可能觉得奇怪,羽毛、毛发能够阻挡阳光,皮肤还怎么合成维生素D呢?这些动物分泌油脂到羽毛、毛发上,油脂里的胆固醇在阳光作用下生成维生素D,然后它们通过梳理羽毛、毛发,把维生素D吃了下去。人的祖先号称是“裸猿”,又是生活在阳光充足的热带非洲,本来是不必担心维生素D不足的。等人类迁徙到阳光不那么充足的北方,维生素D缺乏症才成为严重的威胁,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北方人群的肤色渐渐变浅,以便能充分吸取阳光合成维生素D。等到人类穿上了衣服,维生素D缺乏症才又变成了一大威胁。
 
  既然人类能够自身合成维生素D,严格地说它不是维生素。但是这种合成需要阳光的参与,而且只限于阳光中特定波段的紫外线(UVB),如果阳光是透过玻璃射进来的,或者使用了防晒霜,就无法合成。如果不使用防晒霜去晒太阳,又增加了患皮肤癌的风险。所以医学界并不建议通过晒太阳来预防维生素D缺乏症,而是把维生素D当成真的维生素,通过饮食来补充。那么每天应该补充多少维生素D呢?美国医学科学院原先的建议是,从婴儿开始,每天应补充200国际单位(IU,相当于5微克)维生素D,一直到50岁以后加倍(400 IU),71岁以后补充600 IU。2011年美国医学科学院把这个标准提高了,改为0~12个月婴儿每天补充400 IU,1~70岁补充600 IU,71岁以后补充800 IU。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种类不多,只有多脂鱼类、全脂牛奶、鸡蛋、某些种类的蘑菇等,保险的做法是吃维生素D强化食品和口服维生素D制剂,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婴儿,因为母乳中几乎不含维生素D,一定要补充维生素D制剂(配方奶粉已添加了维生素D,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D和补充的量)。
 
  但是即便如此,很多生物医学专家仍批评美国医学科学院把维生素D摄入推荐量定得太低。这个摄入量足以预防佝偻病和成年人的软骨症,但是是否足以维持骨质健康?维生素D除了对骨质健康至关重要外,在免疫等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那么这个摄入量是否有助于预防慢性病?很多人相信,摄入大剂量的维生素D能够预防骨质疏松、癌症、心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症等多种疾病,但是临床试验的结果还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争议很大。比较被认可的一个结论是,每天口服700~1000 IU维生素D的老人,跌倒的风险要比口服安慰剂的低,但2014年4月发表的一份分析报告称,改用新的统计方法发现,老人服用维生素D降低跌倒的风险并不明显。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如果从饮食中摄入太多,会在体内积蓄,能导致血钙过多等不良反应。如果是人体自己合成维生素D是没有这方面的担忧的,因为一旦维生素D合成过量,人体会将其销毁,不用担心因为晒太阳晒得太久导致维生素D中毒。但是从饮食特别是制剂摄入维生素D就有这方面的危险。那么维生素D摄入的上限应该是多少呢?美国医学科学院原来定的上限是0~12个月婴儿上限1000 IU,1岁以后上限2000 IU,后来改成0~6个月1000 IU,6~12个月1500 IU,1~3岁2000 IU,4~8岁3000 IU,9岁以后4000 IU。但是还是有生物医学专家批评这个上限定得太低,认为要到10000 IU才有风险,美国内分泌协会给成年人定的上限就是10000 IU。维生素D的益处和风险,大概是维生素中争论最多的,关于它,还有很多谜有待破解。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维生素D之谜,作者:董提,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为什么有人爱吃辣椒?

下一篇冰毒到底有多毒?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相关推荐

冰毒到底有多毒?

一个编剧因为吸一种俗称冰毒的毒品被抓。于是就有人出来替他说话,说冰毒是一种软性毒品,对人没有危害。更有人进而说,毒品的危害是被夸大的,其实吸毒就跟人跑步、看世界杯比赛一样,后者也会让人觉得爽,因此上瘾的。那么冰毒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的毒害究竟有多大? 冰毒的化学名称叫甲基苯丙胺,有四种吸入方式:口服、鼻吸、抽吸和注射。不管用什么方式,冰毒都要进入血液中,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大脑,才会让人产生快感。大脑里有许许多多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由两个部分组成: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分为两种,比较短的叫树突,是用来从其他神经细胞接收信号传递给细胞体的;比较长的叫轴突,是用来把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细胞的树突的。不同的神经细胞就是通过轴突和树突相互交流的,接触的地方叫突触。但是它们并不相互连接在一起,中间存在间隙。要把信号从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需要穿越突触间隙,这就要用到一类物质叫神经递质。

2014-07-28

维生素C的神话

在西方大航海时代,水手们长年累月在海上颠簸,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很容易得一种被叫做坏血病的疾病:齿龈肿胀、出血,皮下淤点,关节疼痛,伤口无法愈合,牙齿松动、脱落,最终导致死亡。在1500年到1800年间,大约有2百万名水手死于坏血

2014-07-28

吃得少能否活得老?

1917年,奥斯本等三位美国生物学家在用大鼠做营养实验时,发现那些没有喂饱的老鼠,生长迟缓,而其寿命似乎也延长了。受到这个结果的启发,193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麦克凯等人直接验证是否动物寿命真的与发育速度成反比。在大鼠断奶后,他们给其中的一组提供完备的营养物质,但是严格限制其饮食,让它们一直处于饥饿中,而另一组老鼠则任其吃饱。饮食受限制的老鼠发育几乎停止,身体也不再长大,一些老鼠夭折了,但是存活下来的老鼠中,寿命明显增长了。雄鼠所受的影响更显著,寿命平均延长了约50%。喂食正常的老鼠中,寿命最长的为965天,而限制喂食的老鼠,有的活到了1800多天(相当于人活到200岁)。 以后许多实验室都做了类似的实验,得到了相当一致的结果。多项实验结果都表明,如果让鼠类的食物包含完备的营养物质,但是把食物中的热量减低25-60%,它们在中年后得慢性病的危险减低了,而寿命也延长了大约30%。例如在1986年对小鼠和大鼠同时做的实验

2014-07-28

523

收藏

分享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