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头条 关注 专题 活动 服务 供求 商城 会员 政务 数据

父母为子女备满桌佳肴 网友:将剩菜带走也是孝敬

作者:未知    发表于 2014-02-28
28865

    新浪微博 @ 沒_控_:充电器昨晚落爸妈家了,中午过去拿,见爸妈桌上都是昨晚的剩菜,冰箱里还有好几个保鲜盒装得也是剩菜。这得吃多久啊,下决心以后吃不完的都打包带走。
 
    不管是不是很久才回趟家,儿女只要到了父母那儿,迎接他们的总会有一顿丰盛的饭菜。子女吃完走人后有没有想过,那些剩菜怎么办?
 
  博主小何在中南工作。他昨介绍,他和弟弟都各自成家了,父母单独住在大东门。老人年纪大了,他和弟弟一家约定,只要周末有时间就回家陪父母吃饭。这个周末,一大家子又在父母家聚了一次。像往常一样,妈妈一大早就去菜场采购,大包小袋的买回一大堆鸡鸭鱼肉、时令果蔬。等他们到家,已摆了满满一桌子。
 
  碰巧周五晚吃饭他将手机充电器落在爸妈家,昨天中午他过去拿,推门见爸妈正在吃剩菜。爸妈有些意外,怪他怎么没提前通知一声,也好准备菜做新鲜的。他突然很心酸,再看看冰箱里,还有满满五六个保鲜盒,都是剩菜。没想到为了招待子女一顿晚餐,父母得吃个把星期剩菜。他决定下次来吃饭时,就说菜太好吃了,自己不会做,把吃不完的都打包带走。这样,父母会很欣慰。那些剩菜两家一分,基本上再吃一顿就解决完了。
 
  “孩子们工作忙,平常一家人难得坐下来好好吃顿饭,周末当然得好好准备下。孩子走后,还留下不少菜,有鱼有肉,我们是吃过苦、挨过饿的人,当然不舍得倒掉,就放冰箱里慢慢吃。”何母昨天说。其实她和老伴都觉得没什么,“吃了大半辈子剩菜,身体也没什么事。”
 
  网友对何先生做法很赞同:“子女作表率,带走剩菜,孙辈看到了,对他们也是一种教育,让他们从小懂得珍惜生活,尊敬老人,关爱他人。”
 
  网友“格格巫”呼吁,将吃不完的打包带走,也是一种孝敬。周末回父母家吃饭的年轻人们,离开时别忘带走剩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网友:将剩菜带走也是孝敬,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在时下,好好学习也是孝敬父母

下一篇家风是啥 孩子说得最多是孝敬老人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相关推荐

家风是啥 孩子说得最多是孝敬老人

昨日,西安市青年一巷,孩子们坐在一起谈家风,一位女生的讲话受到男生一致好评 本报记者 袁琛 摄昨日上午9点30分,外面雪花飞舞,西安莲湖区青年路街办青年路第二社区活动中心一派热闹景象。20多位9岁至13岁的孩子围坐在一起,身旁是10多位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社区老人,大家在莲湖区关工委校外教育报告团团长李志华老师的带领下,讨论传统文化、老少共话家风。“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李志华首先通过清代”六尺巷“的故事和孩子们互动起来,教大家人与人之间应谦虚礼让,又通过自己年前骑电动车被汽车撞倒的亲身经历

2014-02-28

如何教育孩子孝顺父母

小孩子正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会表现出“小气”“霸道”等现象。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这一年龄特征,允许孩子表现出这种与孝顺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孩子的情感又是与认知相结合的,情感的产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所以家长应丰富孩子有关孝敬长辈的知识,多给孩子讲述《孔融让梨》之类有爱心故事。并让孩子分析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孩子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平时,父母在言行方面应为孩子做出孝敬长辈的表率,如平时在家中要建立一种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

2014-02-28

教育孩子懂得孝顺父母

一个对父母不孝顺、不关心的孩子必然受到人们的谴责,在社会中立足必然面临种种困难。父母凭着良好的愿望,满腔赤诚的善待子女,以为能够浇灌出一颗孝心,但结果常常不见发芽,孩子并不领情,更别提回报了,自然让父母心寒不已。作为一名学生,最大的孝心是什么?就是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每天到学校去读书,能够让父母安心工作,不让父母担心。而就是这么简单的要求,在很多孩子身上都不能得以实现。那些不顾及父母的感受,不安心读书,到处惹是生非,把“折腾”父母不当作一回事的孩子,显然是缺乏“孝心”的培养

2014-02-28

523

收藏

分享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