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想要有所突破,就要敢于创新,走没走过的路
谷子,古称粟,去壳后称小米,曾是北方的主粮,我从小就吃着小米饭长大。然而那时候,谷物收成低,靠它养活一家人颇为不易。大学毕业后,带着“能为乡亲们做点啥”的思考,我回到家乡与谷子打起了交道。
好收成离不开好种子。谷子高产杂交种选育是世界性难题,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启动了这项攻关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里,科研人员借鉴水稻、高粱等杂交经验,进行了大量实验,进展却不太理想。现有的路走不通,唯有开辟新路。结合谷子对光照、温度等比较敏感的特性,我们采用光温敏“两系法”进行研究。几十万株谷穗,一株一株地比较。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取得关键性突破,成功选育出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几年后,“张杂谷1号”问世,相较于常规谷种,它能增产30%以上,最高亩产突破600公斤。农业科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想要有所突破,就要敢于创新,走没走过的路。
从试验基地走向田间地头,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只有产量。“张杂谷1号”让产量提上来了,制种成本却高达三四十元一斤,而普通谷种只需要两元多一斤。并且,谷子除草间苗十分繁琐,这些成了推广种植的拦路虎。为了让更多老百姓愿意种、种得起,我们持续攻关,陆续培育成功“张杂谷”系列20多个品种,谷子不育系繁种产量大幅提升,制种成本也显著降低。与此同时,抗除草剂、节水耐旱、抗盐碱等优良基因,也拓展了谷子的适宜种植区域。从长城沿线的农牧交错带,到天山南麓的戈壁滩,“张杂谷”都能茁壮成长。
为了让好种子造福更多百姓,我经常去各地的乡镇农村,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打消顾虑、积极种植新品种。同时,我们联合科研院所和企业,探索谷子深加工技术和饲草饲料研发,拓展谷子产业发展新空间,带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不仅如此,杂交谷子还走出国门,成为我国农业援非的重要项目,为消除饥饿贫困、维护国际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谷子总是努力向下扎根,顽强向上生长,在土地中孕育着金色的希望。做好农业科研,何尝不需要这样的精神?育种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为了培育出优良品种,科研人员往往需要在成千上万的种质材料中进行选配、杂交、组合。回想这些年,我们常常是一身寒气进暖棚,满头大汗走出来。农业科研季节性强,我们的生活也完全围着农时打转。一门心思扎进田间地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哪个优良品种不是这样选育出来的?
寒冬酷暑、北育南繁,周而复始。从青春岁月到年近古稀,我大半辈子都扑在这片金黄的谷穗上。如今,更多农民用上更优质的中国种、产出更多的中国粮,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建设农业强国,端牢中国饭碗,种业攻关须臾不能放松。培育更多产量更高、品质更优的好谷种,我们仍然在路上。 (赵治海)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育更优中国种 产更多中国粮,作者:赵治海,来源:人民日报,来源地址: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0411/45bb6e82c75d428dbb5db59ed59569e7/c.html)
节气看乡村——暖风擎汗迎立夏 科技赋能种西瓜
花褪残红,立夏的到来结束了一个迤逦多姿的春天。夏天拜托额头的汗珠和你亲密的打了一个招呼。于是你要用什么方式打开这样一个夏天呢?荫下凉风吹薄衫,手拿西瓜打摇扇,一口下去,脆甜清香瞬间盈满两腮,这幸福感不就来了么。
2024-05-07
“西瓜镇”的甜蜜生活
正值西瓜上市季节,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福堪镇村民谷德军最近异常忙碌。他在马村瓜菜种植基地承包了4个大棚种西瓜,近段时间2K西瓜成熟上市,大部分时间他都忙着摘瓜卖瓜。“等甜王西瓜上市时,我会更忙。”谷德军说。
2024-05-17
育种改良技术助小麦抗“癌”
近日,在江苏扬州和南京召开的全国小麦抗赤病育种工作推进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小麦育种联合攻关首席专家许为钢透露,我国已攻克了限制赤霉病抗性改良的关键难点,且创造出一批高抗赤霉病、综合性状优良的优异新种质,有效确保了小麦主产区对各类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防范应对能力。
2024-05-27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