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3月24日电(记者赵鸿宇)气温转暖,华北平原冬小麦绿意盎然。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展厅的图片中,可以看到成熟时期“马兰1号”小麦地面上不到70厘米,地下却能扎根到230厘米甚至更深。
“扎根越深,需要浇水的次数越少。”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进考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马兰1号”跟普通小麦品种相比,一个生长季能少浇1至2次水,每亩节水50立方米以上,目前全国累计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
据悉,“马兰1号”经14个示范点测试,平均亩产603.4公斤,高出河北省小麦平均亩产20%以上,2023年最高亩产达到838.8公斤,为当年河北省小麦亩产较高纪录之一。
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麦田。新华社记者 赵鸿宇 摄
河北省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连续11年粮食产量超过700亿斤。以往,河北的小麦种植较为依赖灌溉水,然而,河北又是水资源短缺省份。为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生产,近年来河北通过培育节水高产小麦品种,推广喷灌、滴灌、浅埋滴灌等灌溉方式,利用数字赋能精准进行灌溉等,努力在保证粮食稳产增产的情况下减少灌溉用水。
“与传统灌溉方法相比,浅埋滴灌技术是通过管道把水精准输入每一株麦苗根部,变传统的浇地为‘浇作物’,流转的3000亩农田平均节水10%以上。”邯郸市永年区自博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晓亮说,采用浅埋滴灌后农田不用再保留垄沟和田埂,可以扩大5%以上种植面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有一定帮助。
农田数字化管理也在推进农业节水增效。邯郸市馆陶县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在全县农田中建设了3600多套智能传感器,可以常态化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病虫害等信息,并实时将数据传输到中心控制系统。
“哪里需要浇水、浇多少水,通过大数据一眼就能看出。”馆陶县蔺寨村种植大户牛文军说,精准灌溉较之前大水漫灌节水20%以上,产量提升10%左右。
同时,河北通过推进河湖水系连通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统筹利用长江水、黄河水和当地地表水置换农业灌溉地下水,部分地区初步形成了河湖、沟渠、坑塘互联互通、水源互引互济的水系格局。
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南阳堡镇的麦田。新华社记者 赵鸿宇 摄
广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海洲说,相较于地下水,地表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活水灌溉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使农田更加松软,为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广平超过15万亩耕地采用河水灌溉,水网建设不仅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还通过灌溉增加对地下水的补给,助力当地地下水水位近年来持续回升,生态效应逐步显现。”高海洲说。
得益于良好的品种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近年来河北省小麦种植实现面积、单产、总产持续增长。郭进考说,小麦种植少浇一次水,多产一成粮基本实现,未来随着“四新”战略即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纵深发展,河北将继续开辟小麦节水高产新路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新华全媒+丨少浇一次水 多产一成粮 河北推进节水高产农业见闻,作者:赵鸿宇,来源:新华网,来源地址:http://www.news.cn/local/20240325/a5c97f39135641beb6a61adb8b3b683c/c.html)
上一篇雪域高山“种宝石”
下一篇土特产不再甘当“隐藏款”
土特产不再甘当“隐藏款”
近日,“天水麻辣烫”多次登上热搜,带火了当地旅游,也拉动了甘谷干辣椒、天水油泼辣子、定西土豆粉等当地特产的热销。今年以来,从年初“尔滨”蔓越莓掀起一场全国“土特产”大摸底,到甘肃众多特产走进大众视野,“土特产”的发展备受瞩目和期待。
2024-03-26
5G解锁数字春耕新模式
春耕时节,在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所辖村落的70多万亩农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字春耕”拉开帷幕。
2024-03-28
精打细算 看高标田“节水账”
走在湖南省汨罗市桃林寺镇石桥村的田间小路上,放眼望去,千亩大田成方相连,一条笔直的沟渠直通尽头,与它相连的数条分支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到田间。种粮大户潘宝童的500亩早稻正在育秧,再过半个多月,秧苗将被移栽到高标准农田中去。农田旁的水渠和山塘里已经蓄满了水,只等秧下田。
2024-04-01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