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赵旭、马欣然)“这个秋天的水稻平均亩产在520公斤左右,接近常年。今年从春种、夏管到秋收,我们都严格执行品种目录化管理,加强科技应用。”北京市双河农场首双农业公司种植管理人员李正海说。
目前,这家公司已完成水稻、大豆收获,正开展玉米收割工作。公司负责人潘龙介绍,面对今年春季低温、夏季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农场仍实现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无人机防病增产促早熟航化作业等措施,为保收起到关键作用。”
“更加重视‘藏粮于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是端牢中国饭碗的题中之义。”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说,问技要粮是关键“加法”。
日前,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平谷开幕。大会上,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肯尼思·奎因说,中国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左右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这是11月2日在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现场拍摄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植物工厂。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平谷区位于京郊东北角,平原、山区、浅山区错落分布。很多人印象中,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或许不是“种地”的地方,但科研人员有不同的看法。
“这里是设施农业‘博士农场’。”在平谷区峪口镇,硅润科技负责人朱玉帛说,背靠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农场大棚里草莓、番茄等的养护工作,主要由全新的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接管。
走进大棚,几个蓝色大罐子连着一台温室水肥智慧调控系统设备,酸碱度、肥料比例等关键参数清晰可见。智能系统配置好的肥料随着水流,精准输送到每一株作物。“我们与科研团队协作,不断通过实验优化这台系统,未来大面积应用后可降低养护成本,精准提升作物品质。”朱玉帛说。
如今,平谷117家“博士农场”获批创建,引进了旱稻、叶菜类蔬菜、食用菌、果品等种质资源1000余份,优异生菜、五彩茄子、中药材生态种植等100余项成果走向市场,初步形成了“博士农场+家庭农场+企业”“博士农场+合作社+村集体”等多种合作模式。
11月3日,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肯尼思·奎因在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中国各地还积极推广良种良法,提升秋冬种质量。眼下,山东冬小麦应播面积超6000万亩;河北冬小麦即将完成播种;安徽今年计划油菜播种面积735万亩,通过应用无人机“飞播”等技术,全面提升播种效率。
吴孔明认为,端牢中国饭碗里有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也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传统美德。
农机手减损田间“过招”、粮食烘干机开足马力、封闭式运粮车往来穿梭、智能仓储设备实时监测……今年的粮食收获季,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围绕粮食生产全产业链,节粮减损环环相扣。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预计到2035年通过科技进步、农技推广、全民节粮减损行动等措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若能分别减少1至3个百分点,可共实现粮食减损超过千亿斤。
节粮减损既在田间地头,也在仓储运输、餐桌车间。“我们还会进一步推动‘收储运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集成改革,实现开源与节流并重。”潘龙说。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从端牢中国饭碗看粮食安全“加减法”,作者:赵旭、马欣然,来源:新华网,来源地址:http://www.news.cn/fortune/2023-11/05/c_1129958555.htm)
科技进步助力中非农业合作迈向新台阶
11月15日,海南三亚。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科技创新合作分论坛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启动“助力非洲木薯产量倍增计划”。
2023-11-16
以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科技创新工程推动农业科研“顶天、立地”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农业科研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的特点,如何使科技创新能够长期稳定开展?如何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人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
2023-11-25
黑龙江绥化北林区:数字化助粮产“二十连丰”
“今年与嘉香农业种植合作社签订的水稻种植订单获得了大丰收,每垧水田比往年多打1000多斤粮。”刚刚卖完水稻的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梨树村村民单国良决定明年继续与嘉香农业合作社签订种植订单。
2023-12-01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