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头条 关注 专题 活动 服务 供求 商城 会员 政务 数据

科技为笔 粮田为布 黄河稻田画背后的故事

作者:济南日报    发表于 2023-10-23
95874

黄河稻田画

由40亩稻田打造成的稻田画。(贾希嘉摄)

  秋日晴好,穿过林间便道,站在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的稻田观景塔上,满目皆景——金黄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不同颜色的稻子勾勒出“我爱济南”“谷满粮仓”以及“泉水荷花”等图案。

  近年来,荷花路街道通过GPS定位、智慧农业管理服务、特色稻种培育等技术,将黄河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中的40亩稻田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稻田画,在秋季交织出收获与科技的美丽风景。

  如此美丽的稻田画,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首先,要准备一块儿足够好的“画板”。荷花路街道利用黄河水资源优势,在苌家庄村、王家闸村、朱家桥村流转1000亩土地,打造黄河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项目搭建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利用声光电检测和气象监测,收集空气湿度、土地墒情等田间数据,上传云端农业数据管理平台,精准、完备地形成农业数据管理链,以科技为“画板”赋能。

  有了好“画板”,“颜料”也是关键。稻田画运用了3种颜色的稻米,满溢的谷仓、盘旋的无人机、摇曳的荷花,都是由一株株不同颜色的功能性水稻——“小粒香”和“润农303”拼凑而成。这些用来“作画”的水稻由荷花路街道和农科院合作栽培,在稻种培育上进行人为的干预、养成,产量高、附加值高、硒含量高,还具有特殊保健功能。

  “画板”“颜料”备齐,开始“作画”。荷花路街道通过GPS定位等遥感测绘技术,在稻田里“布点”,每个点连成线后确定每个区域种什么颜色的秧苗,农民可以轻松进行水稻种植。春去秋来,水稻不断成长,一幅幅动人的稻田画便这样“绘”了出来。

  荷花路街道通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方式,将高效的现代农业与文旅产业结合,利用独具特色的水美乡村优势,整合二、三产业形成产业振兴团块,将农文旅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新“稻”路。

【责任编辑:王媛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科技为笔 粮田为布 黄河稻田画背后的故事,作者:济南日报,来源:济南日报,来源地址:http://sd.news.cn/20231023/b6bb6bec4f3e4c848793f97a5bbea6cb/c.html)

上一篇乡村振兴新活力|中国守护农耕文明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下一篇我国科研团队找到变农业废弃物为生物基糠醇的新方法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523

收藏

分享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