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0月8日电(记者王志)秋收时节,走进山东省平度市明村镇的南埠安信光伏发电站,只见3000余亩的土地上,百余排深蓝色的光伏电板一眼望不到头,在阳光照射下正源源不断地产生绿色电能。
光伏电板下,明村镇南埠村村民孙兴国等10多位农民正穿梭在田地间,收获已经成熟的花生。“光伏发电不影响底下的花生生长,今年的花生颗粒很饱满,平均亩产有200多公斤,又是一个丰收年。”孙兴国指着一株株从泥土里拔出的花生说。
“这里的沙质土壤适合种花生,我们采用高支架和大间距布置光伏阵列,每排光伏电板之间的间距有5米,在电板下种植适宜生长的矮秆作物,下一茬将种植低茎冬小麦。”南埠安信光伏发电站负责人时杰说。
在平度市明村镇南埠安信光伏发电站,整齐排列的光伏电板在阳光照射下产生电能。(受访者供图)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一地两产”实现土地高效利用。“这个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1.8亿度、收益7100万元,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4亿吨。”国网平度市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万鹏说,目前平度市光伏发电总户数达2.8万户,装机总容量78.9万千瓦,每年带动群众增收2.7亿元。
山东是经济大省,也是用能大省。近年来,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山东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针对光伏建设受场地制约的问题,山东积极探索“农光互补”,在盐碱滩涂、设施农业等叠加“光伏+”效应,实现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等有机融合。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侯咽集镇地处鲁西南,在郓城鑫华4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内,近千亩金色的玉米地即将迎来丰收。正在地里打理的侯咽集镇侯集村村民王作星说:“再过几天就能收割玉米了,看现在这沉甸甸的玉米棒,今年平均亩产预计有1100多斤,‘农光互补’一地多收,效益翻倍。”
“我们在100多座农业大棚顶上建设光伏电板,冬季棚内种植各种蔬菜,夏季种玉米等,实现棚顶发电、棚下种植的双层效益。”电站项目负责人桑恺说。
在郓城鑫华4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电站,100多座农业大棚顶上建设光伏电板,实现棚顶发电、棚下种植的双层效益。(受访者供图)
“这个项目自2017年并网发电以来,每年发电量5300万千瓦时,加上农业种植年均总收益1800万元;每年帮扶1600户户均增收3000元,可为他们带来长期稳定的‘阳光收益’。”国网郓城县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谢鹏说。
“‘农光互补’既输出了清洁能源,又拓宽了丰产增收渠道,使绿色发电与农业丰收‘两不误’。”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晓斌说。据山东省能源局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山东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4945.8万千瓦,为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山东:"农光互补"力促绿色发电与农业丰收"两不误",作者:王志,来源:新华社,来源地址:http://sd.news.cn/20231009/85311a9ad6ef4511a132522b3e5495fe/c.html)
乡村振兴新活力|中国守护农耕文明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稻鱼鸭同收”在贵州苗乡侗寨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中国先民“饭稻羹鱼”的传统,随后在贵州省从江县、台江县等地,经过民族交往、文化融合逐渐发展成稻鱼鸭复合系统。
2023-10-16
科技为笔 粮田为布 黄河稻田画背后的故事
秋日晴好,穿过林间便道,站在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的稻田观景塔上,满目皆景——金黄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不同颜色的稻子勾勒出“我爱济南”“谷满粮仓”以及“泉水荷花”等图案。
2023-10-23
我国科研团队找到变农业废弃物为生物基糠醇的新方法
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了解到,该所油料品质与加工利用创新团队利用固体酸和全细胞级联催化实现废弃玉米芯高效合成生物基糠醇,为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新途径。相关学术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绿色化学》上。
2023-10-27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