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建设全面提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1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预计超过70%,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97.6%,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通村组路、农村供水、乡村物流持续改善。但我国乡村建设的基础弱、起点低、短板多、进展慢,仍然是制约乡村发展的突出瓶颈,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城镇居民的40%,人均消费仅为城镇居民的52.5%,农村人口下降到5亿以下。
破解乡村发展困境,关键在于提升乡村建设的质量。一方面,要持续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水、电、路、气、房等硬件建设,给农村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给农村发展创造更好的软件环境。
乡村建设要兼顾“硬件”与“软件”,这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众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重视推进乡村综合建设——如德国“村庄更新计划”、韩国“新村运动”、日本“造村运动”、英国“英格兰乡村发展计划”等,其共同之处就是既注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又注重公共服务、文化环境等软件发展。
在战略上,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乡村建设要统筹发展战略,上接天气、下接地气。既要自上而下,顺应发展规律,合理确定村庄布局,不超越发展阶段盲目建设,明确建设时序,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又要自下而上,立足乡村现有基础,因村制宜、因需制宜,注意避免在“空心村”的无效投入,不搞大拆大建,防止“千村一面”,更要防范村级债务风险。
在目标上,注重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结合。农村要强美富,不仅要强物质,还要强精神;不仅要美环境,还要美心灵;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要在加强物质条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体育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繁荣发展乡村优秀文化,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足。
在动力上,注重政府主导和农民主动的结合。“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也是农民为自己而建。一方面,政府要从“主引擎”变为“推进器”,服务而不包办、站位而不越位,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培养锻炼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另一方面,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主动性,通过政策引领、环境育人、教育赋能、文化铸魂等手段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破解“政府干农民看”等难题。
在内容上,注重“硬中有软”和“软中有硬”的结合。乡村建设建的是民利,重的是民心。硬件建设也好,软件建设也好,都要实现农民利益,解决实际问题。在硬件建设上要注重农民的“软”需求。杜绝乡村建设和民需民情“两张皮”现象,要既促进生产又方便生活,既满足数量又提高质量。同时也要为软件发展提供更好的“硬”支撑。决心要硬,坚定不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措施要硬,把解决乡村公共服务痛点难点问题落脚到具体工作上,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落实要硬,责任要实、机制要全、执行要强,推动好的制度措施切实落地。
在特色上,注重现代生活和传统风貌的结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村是很多人的家园故里与精神港湾。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强化内在功能,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农村更具现代化的生活品质。同时,也要守住乡土的根脉,注重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守住中华农耕文化的根脉。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创新发展绿色农业、乡村文旅等产业,塑造农业农村新风貌。
(责任编辑:符文强)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乡村建设既要重“硬件”也要重“软件”,作者:佚名,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来源地址:http://www.agri.cn/V20/SC/jjps/./202202/t20220225_7818881.htm)
畅通城乡要素循环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让农村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是新时期一项重大任务。
2022-02-28
推动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这是中央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准确把握农村改革发展形势任务基础上作出的决策部署,对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体制机制性矛盾问题意义重大。
2022-03-01
发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规划的引领作用
村庄所独具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差异化演变趋势,决定着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要统筹考虑主导产业、生态保护等村庄发展特性,因地制宜地做好规划引领。就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禀赋而言,从浙江安吉余村的“大竹海”,到西藏林芝嘎拉村的桃花节;从广东从化莲麻村的农家乐,到新疆岳普湖色也克村的棉花田;从福建福清渔溪农场的热作农产品,到贵州锦屏文斗村的“六禁碑”,不同区域的村庄发展具有差异化特征。
2022-03-01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