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结束了一天工作,感到脖颈酸痛,想赶紧睡一觉恢复过来。然而,第二天睡醒后,并没有出现期待中的满血复活,反而觉得脖子肩膀更加不舒服了!此时此刻,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是夜夜伴你入眠的枕头出了问题。
人的一生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枕头是绝大多数人都离不开的伙伴。但这个伙伴,究竟是我们的朋友还是健康的敌人,其实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用枕头来枕“头”?错!
人体的脊柱并非笔直,而是有4个生理弯曲,从侧面看呈S形。其中颈椎的曲度是前凸的,这个曲度非常重要,任何违反这个曲度的姿势(比如长期低头玩手机),都会造成颈椎的肌肉疲劳,出现颈部酸痛不适,时间久了甚至会导致颈椎病。
当我们撤去枕头平躺在床上的时候,就会感觉脖子下面空落落的,所以脖子要靠枕头来支撑。但是很多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枕头来枕“头”。这会让颈椎失去正常的生理前凸,肌肉被迫持续收缩,才会越睡越难受,第二天脖子就会酸痛不舒服。
所以,枕头最关键的作用不是枕“头”,而是用来枕“脖子”!
高枕无忧?错!
中国有句古话“高枕无忧”,这句话如果从医学的角度来理解,它是错的。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好枕”无忧,那什么是好枕呢?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这样形容枕头:“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即仰卧亦觉安舒。”也就是说,枕头的高度,无论仰卧侧卧,保持颈椎处于中立位。具体一点,就是仰卧时枕高约为自己的一个拳头,头部保持轻度后仰位,脖子感觉被自然地托住了,睡眠时这个姿势是最健康的。
到了现代,我们对枕头的要求提出“三度”:
高度 高枕未必无忧,平枕未必坦荡。一般来说枕高以10厘米~15厘米较为合适,具体尺寸还要因每个人的生理弧度而定。总的原则是,睡下后,枕面支撑颈椎弯曲的部分,比支撑后脑勺的部分高出3~5厘米,这样既能支撑头部,又与颈部的高度相适应。
硬度 枕头的硬度要适中,过硬的枕头,与头的接触面积小,压强增大,头皮不舒服;反之,枕头太软,难以保持一定的高度,颈肌易疲劳,也不利于睡眠,并且头陷其间,影响血液循环。
宽度 辗转反侧需枕宽,枕头的宽度正常情况下比肩膀要宽一些,至少要达到肩宽的1.5倍。不要睡太窄的枕头,否则当你一翻身枕头无法支撑颈部,头就会掉下来,会影响睡眠时的安全感。
枕头到底怎么选?
现在市面上的枕头花样繁多,既有高大上的,也有接地气的,到底该怎么选呢?
咱们传统的枕头里常见的填充物是荞麦皮、决明子、谷糠、蒲棒这些天然的植物性原料。它可很好地支撑我们的颈椎曲度,不仅不易塌陷,还能保持清爽透气,确保血液通畅、放松紧张的肌肉。加入不同成分的中药以后,这类枕芯具有促进睡眠、清热明目等保健作用。但是很重要的一个提醒是:这类传统枕头在使用时,要注意定时清洗及翻晒,防止细菌及螨虫滋生。
现在随着材料工业的提升,枕芯填充物种类不断推陈出新,诞生出许多“功能枕”。比如常见的“记忆枕”、高大上的乳胶枕等,多由聚氨酯泡沫胶或乳胶这类慢回弹材料制成。这些高弹材料质软透气、回弹力佳,可以有效分散头颈部压力,也颇受消费者青睐。曾经有机构调查研究不同材质的枕头的舒适性,按照舒适性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乳胶枕、荞麦皮等传统枕、聚氨酯记忆枕、羽绒枕。
但实际上,枕头是很个性化的选择。从功能角度来讲,高宽合适、软硬适中,材料感受舒适的就可以了。
(责任编辑:刘倩影)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王逢贤,来源:健康报网,来源地址:https://www.jkb.com.cn/healthyLiving/jkzs/2020/0813/477583.html)
上一篇“富贵包”并不富贵
下一篇解开肩痛的“密码”
解开肩痛的“密码”
肩关节连接上肢、手部和躯干,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可以使手触摸到身体的任何部位,也是整个上肢和手部活动的基础,因此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关节。
2021-07-19
吹空调皮肤补水要跟上
在炎炎夏日,空调成了人们的每日必备,更有怕热的同学调侃“这条命是空调给的”。早晨一出门到车上,从车上到办公室,晚上回到家甚至睡觉的时候都巴不得把空调贴在自己身上。但是长时间吹空调对皮肤影响是很大的!其中皮肤干燥是最明显的影响。
2021-06-02
担心长期熬夜猝死? 照顾好肠道也许能“幸免”
睡眠不足、昼夜节律失调会导致肠屏障功能障碍和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活性氧在肠道的累积,引起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这是导致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和进一步诱导猝死的关键。
2021-06-18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