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8619”属于迟熟早灿品种,最高亩产751公斤,被誉为“不需制种的杂交稻”。一般亩产均在550公斤以上;小面积上种出了亩产657公斤的高产量。作晚稻栽培亩产也在400公斤以上。在此,就将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主要特征特性
1、分蘖早而多,穗形大,结实率高。“浙8619”苗期耐寒性很强,秧苗分蘖发生早、分糵力特强,在稀播条件下单株带蘖可达5—-6个;在本田期分蘖成穗率和成大穗的比例高,一般情况下,成穗率在70%以上。该品种的穗形较大,结实率高,在每亩有效穗数30万左右时,平均每穗总粒数133.2粒,结实率82.9%,千粒重25克以上;在田间发现最大穗子总粒数达327粒。该品种克服了多蘖与大穗的矛盾,故具有杂交稻优势的特殊材料。
2、生长旺盛,抗逆性强。该品种根系发达,茎秆粗壮,耐肥抗倒。抽穗扬花期对阴雨和高温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对稻瘟病、白叶枯病、恶苗病和纹枯病都具有较好的抗性。在亩施肥量60担高肥条件下,表现叶挺举、不倒伏。
3、秧龄弹性大,茬口适应性广,能早、晚稻兼用。作早稻栽培时秧龄弹性很大,在秧龄长达50天情况下无超龄现象。作绿肥田早稻栽培,在4月初播种,5月10日前移栽,可于7月底成熟,比广陆矮4号早熟1天;作大麦、油菜田早稻栽培,在4月中旬播种,5月18日前移栽,在8月3日前成熟,熟期与广陆矮4号相仿。作晚稻栽培时,表现成熟早、产量高。在6月18-20日播种、7月底移栽的条件下,能于10月底前成熟。
二、栽培技术要点
1、培育带蘖壮秧,利用大穗增产优势。“浙8619”分蘖力强,要强调稀播,大幅度减少每亩大田用种量。作绿肥田早稻种植,可在3月底、4月初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3-4公斤,秧田播种量30公斤以下,采用地膜覆盖育秧。作三熟制早稻栽培,一般在4月7-10日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减少到2-3公斤,每亩秧田播种量控制在15-20公斤;若用地膜覆盖,也可争取在7月底成熟。
2、匀株少本密植,协调穗粒重综合优势。该品种能获得显著高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穗、粒、重三者同步协调的优势。在壮秧的前提下,采用少本密植,降低最高苗峰,促进个体健壮发育。要达到亩产550公斤以上的产量指标,要求每亩密度在3万丛左右,每丛插2本以上的主茎苗,每亩基本苗数在8一10万(不包括分蘖苗),争取每亩有效穗数在26万以上,保证每穗实粒数在l00粒以上,千粒重在25克以上。
3、加强肥水管理,充分发挥根系优势。“浙8619”茎秆粗壮,根系发达,耐肥抗倒,施肥水平要比广陆矮4号略高。本田施肥要掌握“重施基、面肥,早施轻施分蘖肥,适时施好保花肥,后期喷施叶面肥”的原则;在肥料的配合上,要重视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学氮肥,适量配施磷钾肥.在水浆管理上,切忌后期断水过早。
4、作晚稻栽培的技术要点,一是要抓好适期播种、适期早栽。播种期掌握在6月20日左右,每亩秧田播种量15公斤以下;当秧苗在1叶1心期时,喷施300ppm多效唑;同时,要求在7月底前适时移栽。二是要防好“二病三虫”。在秧田期和本田早期要防好稻叶蝉,并严防矮缩病发生;本田中、后期要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曲病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
(责任编辑:刘亚敏)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帮农网,来源地址:http://www.nw868.com/4064.html)
下一篇丝瓜种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丝瓜种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丝瓜也叫水瓜、布瓜。丝瓜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受人们欢迎的蔬菜,可以烹菜做汤,同时,丝瓜也可入药,味甘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以及利尿止血等功能。在种植方面,丝瓜具有持续结瓜且时间长的特点。
2021-05-11
芍药花的种植方法及田间管理过程
芍药又叫别离草和花中宰相,属于中国六大名花之一。芍药花开艳丽,很受人们喜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同时,芍药又是一种中草药材,不仅具有养血敛阴和镇痛解热的功效,还有一定的滋润皮肤以及美容养颜的作用。在此,就给朋友们介绍一下芍药花的种植方法及田间管理过程。
2021-05-13
金瓜双膜覆盖早播早熟方法
金瓜就是南瓜,在浙南、福建和台湾等地区民间称南瓜为金瓜,表皮呈金黄色,瓜瓤可以制作成各种美味的佳肴,对于人体的帮助具有非常好的调节作用。金瓜的全身都是宝,除了瓜瓤,它的花、叶子等都是可以食用的。在此,就给大家讲一讲金瓜双膜覆盖早播早熟方法。
2021-05-13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