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重点在东北地区推行薯类、杂粮杂豆与玉米轮作模式,扩大玉米种植;在长江流域推行稻油、稻稻油轮作等模式,巩固双季稻生产的同时,开发冬闲田发展冬油菜,提升油料供给保障能力。
耕地休耕轮作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耕地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先天不足的农业资源禀赋,超多人口的粮食供给压力,使得耕地水资源超强度利用,资源环境亮起了“红灯”。实施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是主动应对生态资源压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2016年,国家率先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开展轮作试点,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区、湖南重金属污染区和西南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休耕试点,先期启动616万亩耕地休耕轮作试点,此后轮作休耕面积稳步扩大。据统计,实施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200多亿元,实施面积超过1亿亩次。
在上述负责人看来,休耕轮作实施5年来,取得了三方面阶段性成效。一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绿色种植制度。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探索了农产品供给的动态调节机制。针对市场需求和供给形势,推行合理的轮作模式,减少过剩的农产品,增加供应偏紧的农产品。三是形成了多种可复制可推广的补偿机制、技术模式和组织方式,为制度化、常态化轮作休耕打好了基础。
在河北,农业用水是社会总用水的大头,冬小麦灌溉又是农业用水的大头。河北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研究员刘贵波说,近年来,试点地区把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改为早播玉米一年一熟,实现一季(小麦)休耕、一季(玉米)雨养,这实际上是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可以充分利用玉米雨热同期的优势,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同时,通过休耕小麦,使得土壤中的氮、磷、钾以及有机质含量提升。
江苏省是率先自主开展省级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试点的地区。2016年起,江苏省财政专项安排5000万元用于试点,选择在沿江及苏南等小麦赤霉病易发重发地区、丘陵岗地等土壤地力贫瘠化地区、沿海滩涂等土壤盐渍化严重地区先行先试。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效果非常好,特别是在冬季培肥和轮作换茬过程中,不种小麦,种了绿肥油菜、豆科植物,提升了地力,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如何确保休耕轮作顺利推进?农业农村部要求,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影响农民收入为前提。一方面,巩固提升产能,保障粮食安全。对休耕地采取保护性措施,休耕期间采取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污染修复等措施,同时加强对休耕地监管,禁止弃耕、严禁废耕。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稳定农民收益。鼓励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承担轮作休耕任务农户的原有种植作物收益和土地管护投入给予必要补助。
目前,农业农村部正会同财政部制定2021年休耕轮作工作方案,将于近期印发,指导各地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将轮作休耕任务落实到户到田。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耕地休耕轮作,作者:,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来源地址:http://www.agri.cn/V20/SC/jjps/./202103/t20210329_7637918.htm)
上一篇乡村教育如何把“根”留住
田永坡:浅析当前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七个新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流动制度改革的深入,劳动者的供需和流动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相关地区和行业的调研数据看,有七个方面值得注意。
2021-03-30
将“三农”问题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2021-03-30
脱贫攻坚缘何创造人间奇迹
摆脱贫困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探究起来,党的领导、理论指引、制度优势、精神伟力等,都是这一奇迹背后的制胜密码。
2021-03-30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