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头条 关注 视听 专题 活动 服务 供求 商城 会员 政务 数据

老师,不要让自己的课堂“苍白”到底

作者:网络    发表于 2016-09-23
5207
 
 
 
  我用三“不”三“却”来描述我们语文教师中的怪状。
  一、不读书却在兜售阅读秘诀
  语文教师似乎与读书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我们语文教师这个庞大的群体,有不少人是极少读书的。对他们来说,读书早已成为“过去式”,凭着大学时的一点点“资本”,加上那一成不变的教参,便在语文课堂上招摇过市。教师知识的极度“缺氧”,使得语文课除了苍白还是苍白。没读过几部像样的书,体会与感受却一通又一通,阅读要诀却一套又一套,而那些所谓的“秘诀”其实也不过是从教参或别人的文章中“挪用挪用”而已。“离开了读书,离开了经典文学的熏陶,离开了文化的滋养,离开了教师学科品位的提升,而夸夸其谈语文教育改革,除了让语文课浅薄、娱乐、浮躁外,还能留下什么呢?只有许许多多的教师善于用学科魅力去‘征服’学生,语文教育才可能有光明的前景。”(赖配根:《用学科魅力“征服”学生》,《人民教育》2008.9)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用读书来“支撑”自己的教育生命,必须用书香来濡染自己的人格,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出彩,才会彰显活力与生机。
  二、不写作却在大讲作文技巧
  一个没踢过足球的人自然不能当足球教练,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自然无法教人游泳,那么试想,一个不写作的语文教师能教好学生写作吗?事实上许许多多从不动笔写作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凌空蹈虚”。此种现象早被人挞伐过:“作为一个以评析他人文字、指导青少年作文为终身职业的语文教师,不会写一般的文章(如记叙文、应用文),不会写教研论文,且不能达到一定的档次,总说不过去吧?眼高手低的教师没有写作实际的感性认识,无论是搞文章分析,还是指导孩子作文,常常是隔靴搔痒,或难得要领,甚至不着边际。”(卞幼平:《语文教师可会写文章》,《中国语文教学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语文教师只有有了写作的经历与感受,才能彻悟写作的要旨,才会真正有指导写作的“话语权”。笔者十分欣赏这样的做法,每到作文课时,语文教师与学生同时进行写作(或称比赛),然后教师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学生听,并让学生当堂评判。什么是有效的写作指导?教师把自己的写作体会示人,使得学生与教师的写作心理距离拉近,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最终使学生爱上写作。
  教师不“下水”的作文指导,只有花架子,缺少硬功夫,不仅苍白,而且误人子弟。
  三、不反思却依然应付着新课程
  新课程的实施既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广阔空间,同时也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是一次机遇,更是一种挑战。然而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中的许多教师依然是昨天“那个”教师。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变化,就没有创新。笔者曾听过几个教师同上《沁园春·雪》,可他们的教学步骤几乎一致,所提的问题也是大同小异,板书更是惊人相似。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贴上了新课程的“标签”,即所谓的“探究”,可探究的问题却让人啼笑皆非:“上阕中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些?”“作者以‘望’领起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描写的实景有哪些,虚景有哪些?”“‘江山如此多娇’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等等。我不知道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会得到些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日渐萎缩。面对新课程,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形成一种“反思自觉”,不是敷衍着应付,而是一场灵魂的革命,不是得过且过,而是拨乱反正。有了反思的执著,就有了专业探索的精神,教师只有在反思中才能不断成长。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语文不喜欢语文老师?其原因不在学生那里,而在于教师太苍白了,老师的课堂太苍白了。作为一名深爱着自己事业的语文老师,一定不要自己的课堂“苍白”到底。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苍白”课堂,作者:网络,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帮蜗牛建房子的故事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523

收藏

分享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