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头条 关注 专题 活动 服务 供求 商城 会员 政务 数据

菊花茶的作用与功效

作者:网络    发表于 2014-05-29
12468


 

清香宜人的甘菊适合泡茶饮用,苏杭一带产的白菊更是上选。泡饮菊花茶时,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每次放上四、五粒,再用沸水冲泡2-3分钟即可。待水七八成热时,可看到茶水渐渐酿成微黄色。每次喝时,不要一次喝完,要留下三分之一杯的茶水,再加上新茶水,泡上片刻,而后再喝。

饮菊花茶时可在茶杯中放入几颗冰糖,这样喝起来味更甘。菊花茶其实不加其它茶叶,只将干燥后的菊花泡水或煮来喝就可以,冬天热饮、夏天冰饮都是很好的饮料。

菊花也适宜与多种花、茶一起泡水饮用,功效更为显著,如以下几种菊花茶饮。

1、菊花山楂茶:取菊花10克,加山楂、金银花各10克,代茶饮用,能化淤消脂,清凉降压降压、减肥轻身,适用于肥胖症、高血脂症和高血压患者。

2、三花茶:菊花,金银花,茉莉花均少许,泡水作茶饮,可清热解毒,适用于防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疮等,常服更可降火,有宁神静思的效用。

3、菊花蜜饮:菊花50克,加水20毫升,稍煮后保温30分钟,过滤后加入适量蜂蜜,搅匀之后饮用。具有养肝明目、生津止渴、清心健脑、润肠等作用。由白菊茶和上等乌龙茶制成的菊花茶,是每天接触电子污染的办公一族必备的一种茶。因为此茶具有去毒的作用,对体内积存的有害性的化学和放射性物质、都有抵抗、排除的疗效。

4、取菊花10克,茶叶3克,一并冲泡,可防治早期高血压。

5、取菊花10克,桑叶、枇杷叶各5克,研成粗末,用沸水冲泡代茶饮,可防秋澡,适于因秋燥犯肺引起

的发热、咽干唇燥、咳嗽等病症后食用。本方尚有预防流感、流脑、乙脑、腮腺炎、水痘等作用。

6、甘菊,其味不苦,尤以苏杭一带所生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也可用菊花加金银花、甘草同煎代茶饮用,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效。

7、每日餐后,用五、六朵杭菊花冲泡饮服,能解渴生津。

8、取野菊花15克(鲜品加倍),沸水冲泡10分钟,入冰糖20克溶化即可。每日2剂,代茶饮用,冲至无味。清热解毒、凉血明目。用于防治鼻咽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网络,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上一篇菊花茶的营养价值

下一篇饮用菊花茶的禁忌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相关推荐

饮用菊花茶的禁忌

古籍记载认为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现代研究认为,菊花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抗衰老等作用。用菊花泡茶,不宜长期连续饮用,一般3~5天即可。而体质偏寒的人不妨放点枸杞,而脾胃虚寒的人最好少喝。阳虚体质的人,如果一味地喝具有清热泻火功效的菊花茶,容易损伤正气,越喝越虚,尤其是脾胃虚寒的人,多喝性凉的菊花茶还容易引起胃部不适,导致反酸。可见,用菊花茶来降火清热也是有选择的,不能千人一方。

2014-05-29

菊花茶的泡法

菊花茶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的功效,对口干、火旺、目涩,或由风、寒、湿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等疾病均有一定疗效。但应注意的是,应掌握正确的菊花茶冲泡方法。

2014-05-29

菊花茶的选购技巧

夏天又是一年饮菊花茶最旺的一个季节。上班时候泡一杯菊花茶,能对眼睛视力起到保护的作用。周末在家里冲泡一壶菊花茶,看着杯子花的飘逸,让你心灵在夏季得以清凉的释放。在夏天购买句话都时候我们应该要怎么挑选呢?下面就跟小编来看看如何选购菊花茶的吧。 在选择购买菊花茶的时候,最好看其冲泡后的颜色及透明度,但是在超市等一些地方是不肯能看到冲泡后的菊花茶样子的。所以在购买菊花茶时候在看其外形。颜色越是鲜艳的菊花茶最好都不要选择。应该选择带有花萼而且颜色看起来变绿的菊花。 颜色比较发暗的菊花茶也不要选择,因为此类的菊花茶基本都是陈年的菊花。 菊花茶对于眼睛的治疗保护作用比较好,上班对电脑的人群,可以多喝些菊花茶来保护视力。 1、好的菊花茶,花朵大小整齐,没有碎花,没有杂质,没有粉尘,没有小虫子。而品质差的则反之。 2、好的菊花茶泡开后,花朵舒展开来,好像活了一样,非常有活力,生气,而差的菊花茶泡

2014-05-29

523

收藏

分享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