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头条 关注 专题 活动 服务 供求 商城 会员 政务 数据

谈谈科幻作品与科学教育

作者:吴岩    发表于 2012-11-21
10744

一、科幻与教育之辩

多年以来,有关科幻作品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一直引发着众多的想象。具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文化学者对它们之间的良性关系饱含期待,而那些维护科学纯洁性的人却对它们之间的良性关系满腹狐疑。在前者的文章中,科幻小说是可以激发创造力、想象力的文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科学展望,是今天的镜子或对明天的预言。而在后者的文章中,科幻小说是否能跟科学扯得上关系都令作者充满疑问。在他们看来,科幻小说不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恰恰相反,它是反科学信息的提供者,是伪科学的标本,是污染精神的问题书。

在我看来,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实都是作者们想象的产物。对科幻文学激发创造力想象力的说法,至今有多少真正扎实的研究证明?常常阅读科幻作品的人比没有或很少阅读科幻作品的人想象力创造力更强吗?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我想倒过来看问题,是否前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科学工作者、人文工作者、社会实现者有多少是科幻作品的狂热读者?回答是“少得很”。对于第二类观点用这种反证法也将不攻自破。试问:“常常阅读科幻作品的读者是否比不读科幻作品的读者更多错误的科学观念?更相信伪科学?”答案也是否定的。我经常参加科幻迷的聚会,发现这些人多数是科学爱好者,不但如此,他们对科学的看法,比那些仅仅阅读包含着“正确科学知识”教科书的读者更加全面和深刻。而且,他们对科学充满热情,对科学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充满警觉。

看来,想象和真实之间,横亘着巨大的鸿沟。科幻作品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需要更多新的认识。

 

二、科幻作品是很好的科学教育载体

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是,科幻小说不是为科学教育而被发明出来的。无论是开普勒写的《梦》还是雪莱夫人写的《弗兰肯斯坦》,都不是为了当时当地科学教育而创作的。 它仅仅是作家的一种创意,一种感受,一种对时代的思想反馈。开普勒是天文学家,以探索天文现象为自己的天职,在探索过程中,一些无法证实却相当有趣的思想激发了他,于是,他想到也许借助鬼魂可以上升到无法触摸的月球和行星。而对雪莱夫人,一个家庭妇女,一个大诗人的婚外妻子,抒写某一天的梦,该不是什么特殊的事情。只不过,在这个梦中,伏打电池激发了尸体,让死人复活。于是,短暂的人生再添一段科技时代的循环曲。两个小说在当时都无法被当成教科书搬入课堂。但两个作品都以创造力作为核心特征。他们面对现实,却超越现实。

《弗兰肯斯坦》。

 

元初科幻小说从创作到内容方面的许多特征,奠定了后世科幻小说的特征基础。首先,科幻小说是现代社会围绕科技发展而进行的边缘化写作。科学技术不是小说的核心,只是情节的激发物。换言之,他们描写的是这个包含了科技的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梦》更多地集中在个体的认知成长方面。自己(带着读者)认识了新的世界。而《弗兰肯斯坦》则更多地集中在包含着科技进步的社会将怎样改变人的生活方面,人造了人,这些人的出现毁坏了旧人的生活,而这些新人,也将不得好死。新人和旧人之间将进入一种永恒的斗争状态。其次,科幻小说是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文学作品,它的创造和创新,一方面将改进人类的认知状况,将拓展知识领域,将带来界外知识,象开普勒所呈现的行星社会或行星上的景色,还有通往行星道路上的种种器官。另一方面,科幻的创新发生在建立一个科学改变了社会的新天地上。你将在另一种文化中生存。你将有一个不同的未来。

这使科幻小说成为了科学教育的良好范本。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科学教育不但包含着知识的传递,它还应该包含着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等多种不同内容的教育。

如果从这样全面的观点观察科学教育,那么,科幻作品确实是一个有价值的科学教育载体。它上天入地,除了能奔走在时空到达的所有地方,还能超越时空,进入心灵和电脑的空间。它极大程度地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永无止境的好奇心。由于是一种基于现代科技时代的人类所进行的探索,种种不同的面对自然的方式都会受到试炼。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浪漫主义的空想方法、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乞求,所有的一切都会在故事中受到检验。这些面对自然和人类未来的方法是否凑效?哪些才能获得更好的回报?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自然而然地从作品中流露出来。至于科幻小说中充满了围绕现代科学生发的故事,则更是将科学活动的主人公的生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科学家作为一种职业,是否会面对正常人所无法面对的选择?他们将怎样选择?他们将具有怎样的爱情、婚姻、事业与家庭?所有这些,都是向读者提供科学教育素材的良好方向。

 

三、科幻作品能否有利于科学知识和创造力的教育?

现在要面对最关键的两个问题。第一个,科幻作品能否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当我们追寻知识的概念源头,必然发现,知识其实是一种可以被辩护的真。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太强调“真”这一点,忽略了它应该可以辩护。我认为,科幻作品恰恰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让读者在认识中辨识,在理解中寻求,在差异中辩护。在这方面,著名作家阿西莫夫谈得很好。他说他9岁就开始阅读有关火星的故事,但随后就发现,这些科幻小说充满了知识上的错误。但他却通过阅读更多有关火星的读物辨识了火星,了解了真正的火星。我相信,阿西莫夫所了解的火星,跟一个从课本或教师的讲授中所了解火星的读者完全不同。阿西莫夫的火星知识是更加真实、牢固、清晰的火星,是一个辨识、辩护中得到的真火星。

我在这些年跟一些国内外科幻教学专家的交流中发现,在这些教师的类似实践中,科学知识恰恰是通过跟科幻小说中提供的知识索引相互对比,才获得了更扎实的认知、更有效的运用。至于说科学知识本身的对与错,概念是否全面或正确,这些都跟教学过程本身有关,跟科幻小说中所提供的相关内容无关。多数情况下,全面掌握了科学精神的读者会通过辨识、辩护的过程更好地发展起自己的科学概念。而那些仅仅阅读课本、从教师的例题中获得一点点资料的读者,在今后再度跟现实世界遭遇时,往往会发生误解或根本性的错误。

把科幻小说当成一种科学教育的有效方法,不单单是阿西莫夫所持的观点,也是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所持的观点。萨根也曾经在自己的散文集《布罗卡的脑》中会议过科幻小说对自己的影响。他跟阿西莫夫殊途同归地指出,科幻小说作为科学的引入物,常常能让读者爱上科学,并在今后跟科学之间的交往中发现,科学其实比科幻小说还要神奇!


 

卡尔萨根在内的一些科学家坚持让旅行者号探测器拍摄的这张没有科研价值的照片,成为了人类太空探索历史上的经典照片,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如此遥远的太空回望地球(箭头所指为地球)。

 

那么第二个问题,科幻作品能否培养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多年以来,有关创造和想象力的研究虽然车载斗量,但人类找到的开发两类能力的方法却相当稀少。随着认知学习理论和研究的拓展,人们逐渐发现,创造力和想象力跟问题界定的方式有关。通常,一个界定良好的问题跟一个界定不良的问题会引发不同的创造行为。一个被界定好的问题,由于外周封闭,解决所需要的知识也已经被划定。这样的工作一般来讲,不会有太多创新存在。恰恰是外周界定不好的问题,反而让人寻找不同的可能知识来解决。在科幻作品中,不明来历的飞碟到达地球,人工制造的黑洞脱离控制,来自三体世界的宇宙人想要封杀地球人的科技发明,纳米机器人想要从人体内部夺取思维的主动权……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事先没有界定好的,也都是激发人从多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中吸纳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好的引子。当一个读者试图去解决作者所提供的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就被调动了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讲,科幻小说确实是比课本更加有效的创造性激发物。

 

四、在实践中前进

在更多情况下,由于科幻作品是惟一集中面对科技发展对人类影响的作品,因此,它让人们保持对科学的关注、兴趣、热情甚至警惕。它是科学兴趣的诱发物,也是科学造成社会影响的实验室。科幻小说和电影中能展示现实无法展示的遥远世界、未知世界、神秘世界,也能展示我们可能或不可能达到的好的与不好的未来。科幻小说对科学的展示是全面的,全息的。整个社会都在科学的发展中滚动向前。科幻小说中对科学的看法是正面的也是反面的,它告知我们人类会命悬一线,可能被拯救,也可能进入无可返回的灾难境地。而所有这些,都依赖于我们把人性、社会、道德思考、宇宙哲学融会贯通。我们的科学教育,一定不要忘记科幻小说的存在。

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曾经在《月界旅行•辨言》中指出了科幻作品用于科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好处。三十年代末,顾均正先生还用自己的作品《在北极底下》亲自进行了尝试。 随后,到五十年代,郑文光等开始新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同时,在西方的大中小学课堂上,科幻小说就已经被用于科学教育。而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在大陆、香港、台湾等地的华人世界中,科幻教学也逐渐兴起。我在人民大学旁听了一个学期由李志刚老师所讲授的“科幻物理学”,觉得受益匪浅。学生通过《超人》、《隐身人》、《阿凡达》等科幻作品,将物理学所能展示的世界进行了重新演绎,探索了物理学规律在现实世界和空想世界中的种种可能的作用。在课后我所进行的随机访谈中,多数学生都表示了对课程的喜爱。他们认为,不但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清晰,而且对物理学更加喜爱,对授课的教师也更加爱戴。这点让我深有感触。


 

 

为了更好地推广科幻教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成立了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力图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推进科幻教学。目前,这个中心已经逐渐开始跟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建立联系,试图在校本课程开发、科幻进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爱因斯坦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知识的有限和想象力的无限,我们则认为,在科学教育的天地中,课本永远是有限的,而科幻所创造的多种可用于探索和辨识的世界是无限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科幻作品与科学教育,作者:吴岩,来源:果壳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科幻必读作品

下一篇在感官与内涵之间:《全面回忆》三版对比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相关推荐

在感官与内涵之间:《全面回忆》三版对比

在科幻电影里,科幻元素需要电影技术的支撑,而主题内涵需要创作者的真诚。时下的好莱坞坐拥空前发达的工业水平和制作流程,在银幕上再现任何匪夷所思的念头都不再是梦。具体到科幻片领域,科幻元素的设置日趋严谨和专业,无数前人有心无力的视觉奇观层出不穷,激烈的动作特效更是年年花样翻新,推动着感官的过山车不断加速。但另一方面,在快餐文化的侵蚀下,科幻电影的主题内涵却呈现不思进取的颓势,不但没有踏着前辈肩膀更上一层楼的雄心,反而越发沦为感官刺激的陪衬。审视今年重拍的《全面回忆》,我们可以清晰窥见这一令人沮丧的创作趋势。 1990版《全面回忆》、2012版《全面回忆》、科幻剧集《全面回忆2070》。 《全面回忆》有过三个版本:1990版电影《全面回忆》、2012版电影《全面回忆》、1999年的科幻剧集《全面回忆2070》。三部作品各有特色但同宗同脉,灵感都来源于自菲利普K迪克的小说《记忆大批发》。比较它们的科幻元素和主题内涵是如何结合或

2012-11-21

如何把信号传入到细胞里

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精细,也越来越让一般人难以理解。特别是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由于不可避免地要用到非常专业的术语,更让外行如看天书。比如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克比尔卡,他们是因为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而获奖的。这就让一般人看得一头雾水,什么是G蛋白偶联受体?它有什么用?为什么研究它能够获诺贝尔奖? 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精细,也越来越让一般人难以理解。特别是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由于不可避免地要用到非常专业的术语,更让外行如看天书。比如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克比尔卡,他们是因为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而获奖的。这就让一般人看得一头雾水,什么是G蛋白偶联受体?它有什么用?为什么研究它能够获诺贝尔奖? 这要从一般人都熟悉的肾上腺素讲起。肾上腺素是波兰生理学家赛布尔斯基在1895年发现的,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它虽然也是一个专业术语,却已进入了日常

2012-11-27

醉鱼草

都市生活节奏快,工作紧张,心闲江边垂钓,有鱼上钩否? 醉鱼草( Buddleja lindleyana Fortune),醉鱼草科(Buddlejaceae)醉鱼草属植物,灌木,高1-3米。叶对生。穗状聚伞花序顶生,长4-40厘米,宽2-4厘米;花冠长13-20毫米,花冠管弯曲,盛花时粉红,晚期粉白,在花总梗上排成一列,粉、白相间,煞是好看。 全株有小毒,捣碎投入河中能使活鱼麻醉,便于捕捉,故有醉鱼草之称。醉鱼当然让人捞,能捞醉鱼欣喜狂,放松心情最重要。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充满着不同程度地污染,河中之鱼增加抗性应之,要使鱼醉也不容易了喔! 花:辛、苦,温。用于痰饮咳喘,久疟成癖,疳积 花期: 9-12月 观赏地点:药园 醉鱼草 醉鱼草

2012-11-27

523

收藏

分享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