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春茶陆续上市,其包装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不久前,强制性国家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第2号修改单发布,对茶叶的包装层数、禁用包材等作出新的限制。本期大家谈刊登3篇稿件,聚焦遏制过度包装的经验办法,助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编 者
包装简化,设计优化
莫 鑫
茶叶兼具饮品、礼品属性,适度包装便于运输、保存,也能提升品位、促进销售。但若一味在包装上做文章,那就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了。
各地茶叶大多没有明确规格和型号,茶叶品质优劣一眼难辨,有的企业便试图钻空子,通过繁复的包装吸引眼球,抬高产品价格。这种“以包装定价格”的歪风邪气,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扰乱市场秩序,加剧恶性竞争。
笔者在贵州、云南等产茶区走访调研发现,其实不少茶企也苦过度包装久矣。以国家标准为行业和企业树立“刚性指南”,有助于进一步遏制过度包装现象。当然,“减量化”“轻量化”不意味着“简陋化”,在简化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使包装与茶品相得益彰,才能助推茶产业和茶文化齐头并进。
如今,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消费者也越发重视产品品质本身,看重茶叶背后的文化价值。顺应消费新趋势,让包装层数更少、文化品位更高,茶香将会飘得更远。
(作者为贵州石阡县枫香乡党委副书记)
从重颜值转向重品质
梁修明
我国是茶叶大国,种植规模、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有着悠久的茶历史、深厚的茶文化。种茶制茶、买茶饮茶,与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息息相关。
现实中,不少消费者有过“剥洋葱式”的开盒体验:拆开纸盒,打开木质礼盒,再是绸缎、绒布内衬包裹着的印花陶瓷罐,罐中才是茶叶。这不禁让人疑惑,有多少钱是在为包装买单?包装虽精美却留之无用、弃之可惜,让人为难。过度包装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而且导致成本虚高,助长攀比的不良风气。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80.7%的消费者反对商品过度包装。让茶叶包装“瘦身”,推动茶叶生产制作从重颜值向重品质转变,是消费者的普遍期待。加强刚性约束的同时,做好柔性引导,方能形成更加规范的市场秩序,养成更加节俭的消费习惯。
(作者为深圳商报社记者)
以“清茶”带“清风”
张婧芸
对于茶叶,有一种说法,即“喝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喝”。“人情”“面子”等观念是高价礼茶的重要推手。个别茶叶礼盒存在使用贵重材料、混装高价值商品等问题,助长了不正之风。
豪华茶叶礼盒,不环保不实惠,还常常与违规收送茶礼、回收茶礼套现、违规公款采购等违法违纪问题连在一起,对此要保持防范警惕。茶叶虽小,却也是正风肃纪的抓手之一。在纪检监察工作中,我们把茶叶纳入日常监督重点,注重挖掘收集问题线索中茶礼销售、违规收送等相关证据,并顺藤摸瓜、严肃处理。今年“五一”假期前夕,我们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洁提醒。既紧扣关键节点也融入日常、抓在平时,既紧盯老问题、老现象也严防各种隐形变异的新动向、新表现,方能更好解决豪华茶礼背后可能存在的作风问题。
茶性崇清,党风尚廉。一杯清茶,可以暖人心;一份茶礼,可能破底线。坚持风腐同查同治,让豪华茶礼背后的利益输送、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无处遁形,既有助于推动茶文化回归本源,也能以“清茶”涵养“清风正气”。
(作者为重庆沙坪坝区纪委监委三级主任科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3日 05 版)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遏制茶叶过度包装现象(大家谈),作者:莫鑫 梁修明 张婧芸,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来源地址: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4/0513/c1003-40234390.html)
云南省政策激励与市场驱动双轮发力——完善产业链 撬动茶经济
5月21日是联合国大会设立的“国际茶日”,云南省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宣传、推广云南茶文化、茶产业,展现云茶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气象。
2024-05-22
成交项目突破800个 总成交额约6.5亿元 2024年“两展一节”闭幕
6月10日晚,“饮中国茶 系世界情”什刹海之夜暨“两展一节”闭幕式在什刹海海清苑举办。本次活动以茶文化为核心,融合时装秀、音乐表演等元素,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文化盛宴。
2024-06-12
乡村振兴看石阡:千年苔茶中的致富密码
这里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的地理特点,孕育出了闻名遐迩的石阡苔茶。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石阡苔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2024-06-19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