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4月7日电(记者吕星、杨帆、邱星翔)春风吹,高原绿,藏家人用独特的风俗和热情,迎接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
沿着219国道途经西藏林芝米林市羌纳乡羌渡岗村时,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的壮美景观令人驻足,成为许多游客的打卡点。勤劳的羌渡岗村妇女们,在这里摆起水果摊,还卖起了甜茶、青稞饼,吸引了众多远道而来的游客。
这是羌渡岗村的水果摊(4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米林农场,为米林水果种植打下了基础。据悉,以前村里销售的水果,都由米林农场供应。
57岁的羌渡岗村村民查果,是第一批在村口卖水果的妇女,距今已近15年。查果的水果摊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也记录着村民们思想和生活的转变。
走进查果家的院子,一侧是色彩明亮的藏式小楼,一侧是装修现代化的阳光房。坐在门口的沙滩椅喝上几口酥油茶,是独属于高原的浪漫。
查果家房前屋后都种满了果树。“现在已经种了500多棵,有苹果、李子、车厘子。”查果说。除此之外,她还开荒种植,整个冬季都忙着育苗。“这是去年冬天嫁接的,你看都发芽了。”查果满脸欣喜地指着枝干上的嫩绿小芽说。
查果在自家果园里(4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为了支持村民们种植果树,现在政府每年都会给每家发40棵左右的苗木。”羌渡岗村村委会主任多吉说,“2021年开始,村集体又种植了50亩果树,未来要增加到300亩,这些水果基本都能在村口卖完。”
“2000年的时候,只有5、6户在卖水果。后来我带大家去附近的江达县、派镇等参观学习,看别人怎么售卖、怎么搞卫生。”68岁的边巴是羌渡岗村前村委会主任,他回忆,“以前摊位没有通水,从村里接出的管道一到冬天就裂。随着硬件改善和大家售卖经验日渐丰富,村民们的变化越来越大。”
如今,通过卖水果,村里不少人家都开上了小轿车。羌渡岗村的水果摊位整洁有序,摆摊的妇女们身穿民族特色服饰,用流利的普通话与游客交流。
查果正在向游客销售水果(4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售卖水果给村里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思想的变化,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羌渡岗村驻村第一书记阿牛说。
多吉表示,未来村里还计划丰富产品种类,例如牦牛肉干、牛奶等农牧产品,“我们希望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让村民的收入更上一层楼。”
春到高原桃花开。世代生活在羌渡岗村的人们,正迎来生态富民的春天。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春天里的藏家故事|水果摊“摆”出生态富民路,作者:吕星、杨帆、邱星翔,来源:新华网,来源地址: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407/d6ad646ae4d64770a7221c85c1936f93/c.html)
下一篇春耕“新农人”的新花样
春耕“新农人”的新花样
当前正是南方水稻春耕育秧播种的时节。无人机播种、工厂化育秧、大数据研判下苗……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大省江西,以往凭经验的育秧播种环节中增添了许多新花样,春耕生产中的“新农人”有了新农具、新农活、新农资。
2024-04-08
做好护航特色农业产业的“电大宝”
“大棚里空气湿度比较高,一定要用绝缘性能更好的导线,还有电线、喷灌、温控开关这些设备,一定要定期检查,有啥问题随时给我们打电话!”
2024-04-10
共享菜园“种”下美好愿景
住进了高楼大厦,部分居民时而怀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工作日里积累了不少压力,趁着周末闲暇,也有不少年轻人乐得体验“一日农夫”。近日,四川成都龙泉驿区书房社区的共享菜园就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雨后,不少社区居民提着水桶、扛起锄头,脸上洋溢着笑容。
2024-04-11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