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智慧旅游让传统景区多了新玩法,文旅资源活了起来,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景区管理更加高效有序。
“开张喽!”夜晚,从黄鹤楼公园南门走进园区,伴随一声吆喝,《夜上黄鹤楼》在鹅池拉开了光影演艺的序幕。借助鹅池现有景观元素,演出再现了蛇山上辛氏酒楼的喧闹。
近年来,数字技术与文旅空间深度融合,催生了诸多智慧旅游新场景。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夜上黄鹤楼”、敦煌研究院等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等42个项目入选。
发展智慧旅游,不仅成为各地丰富游客体验的重要途径,也让许多传统景点多了新玩法,文旅资源逐渐“活起来”。
让游客从看景到入景
3月上旬,从广西到湖北武汉旅游的刘女士一家观看了《夜上黄鹤楼》表演,“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主楼秀《鹤舞千秋》,从古时的水墨简笔到如今的流光溢彩,黄鹤楼的前世今生被娓娓道来。黄鹤仙子活灵活现,像真的一样从我们眼前展翅飞起来。”刘女士兴奋地说。
《夜上黄鹤楼》是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武汉文旅集团联合黄鹤楼公园共同打造,集实景化、行浸式、体验型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演艺。据武汉文旅集团旗下的武汉星月云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茜茜介绍,这一项目通过激光投影、激光动画、高压水雾等高科技光影技术,融入艺术表演方式,打造武汉市地标夜游新体验。
离开鹅池,伴随两千多年前的节奏走近诗碑廊,再沿着步道走向崔颢壁和搁笔亭,辛氏沽酒、崔李题诗、岳飞点兵、仙子起舞等沉浸式故事场景一一展现在游客眼前。刘茜茜说:“我们想让游客从看景到入景,身临其境地感受黄鹤楼的历史渊源和隽永意境。”
自2022年7月1日起,《夜上黄鹤楼》将原视觉沉浸观赏升级为游园互动娱乐体验。园区新增各类限时美食文创市集、互动情景剧等,并根据节庆热点设计互动内容。
和《夜上黄鹤楼》一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景区发力智慧旅游,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沉浸式体感仿真技术,为游客丰富旅游新场景,解锁沉浸式视听新体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彬教授认为,让文化资源活动起来,让旅游场景生动起来,让游客感动起来,是智慧旅游在推动文旅资源活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数字技术让文博场馆“活”起来
如今,文博场馆也纷纷应用数字技术,让文物从束之高阁走向“触手可及”,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记者从敦煌研究院了解到,敦煌研究院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依托国内文旅行业内首个基于单目视觉SLAM(同步定位与建图)的AR眼镜导览方案,基于AI引擎、图片识别、3D场景展陈等技术,重现千年敦煌的绚烂文化。
“我们在球幕影院看了两部介绍莫高窟壁画石窟的数字电影,真的很震撼!”今年春节假期,来自浙江的章颖到敦煌莫高窟旅游,这里的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让她连连惊呼“太酷了”。“在陈列中心戴上AR眼镜,我好像穿越到了莫高窟的世界,壁画上的景物仿佛都‘活’了起来。”章颖告诉记者。
游客为何会有穿越时空之感?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副主任李涛介绍,通过视觉识别和语音交互,AR眼镜会自动感知游客眼前的文物和环境,触发播放AR全息内容,并与现实环境叠加。“游客如同穿越时空一般,领略壁画‘活化’后的鲜活与震撼,在数字科技的赋能下更精准、更清晰地了解洞窟背后的故事及文化内涵。”
戴上AR眼镜,数字导览员“敦敦”会带领游客走进莫高窟,指引游客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李涛说,在“敦敦”的引导下,游客还可以“云游”平日不对外开放的特窟,享受定制化的讲解服务。
2月26日,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新馆的一大亮点就在于数字科技与甲骨文文化的创新融合。在“子何人哉”甲骨文字展厅,博物馆用投影机把激光投射在复原放大的艺术甲骨造型片上,模拟出甲骨文记载关于“子”的商代生活画面,让甲骨文字中记录的场景有了具象化表现。
智慧旅游让景区管理更高效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智慧旅游新产品、新业态,让游客的体验更加丰富。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全国智慧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愿意花更多的钱或时间体验旅游科技,超过五成的游客希望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如何精准掌握游客需求、监测景区动态、优化参观体验?针对这些问题,智慧旅游也在“出招”。“云游青岛”“一部手机游云南”“数字故宫”……在全国许多地区及景区,游客仅需通过一个APP或小程序,就可以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
智慧旅游不仅优化了游客体验,还让景区管理更加高效有序。随着“云上都江堰、数字青城山”智慧景区管理服务体系的打造,游客在人像采集终端处购买门票后,无需身份证或纸质门票,即可“刷脸”直接进入景区;一旦游客在景区发生财物遗失等意外情况,北斗定位、视频监控、无线对讲等平台能就近指挥调度一线人员进行处置并全程追踪。
如何通过智慧服务持续优化游客体验?李彬认为,除了在前台创新旅游产品、构建沉浸式数字文旅空间外,景区还应打造数字化的商业分析系统、智能化决策体系及营销传播平台。此外,还应通过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自身供应链、运营管理等方面降本增效、优化流程,提升游客体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让游客从看景到入景,智慧景区如何更智慧?,作者:,来源:工人日报,来源地址:https://news.cnr.cn/rebang/20240407/t20240407_526655063.shtml)
非遗研学游开辟文旅融合新路径
今年的清明假期,不少地方发扬节气特色、整合文化资源,为广大市民游客打造了一大批精品文旅活动。其中,非遗研学游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有趣的体验形式以及丰富的教育价值,逐渐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成为课堂之外首选的文娱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成长体验。从运用活字印刷术印拓清明诗词,到用亲手制作的纸鸢追风拾野,再到品尝一个个馅料饱满的青团……广大青少年在清明假期纷纷加入非遗研学游,深入领略非遗技艺的精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2024-04-08
春天里的中国|花海茶香伴古风:“春游”中国新景象
在中国,春天一直被赋予希望与美好的意涵。而清明,处仲春与暮春之交,正是百花香、绿满窗的时节。
2024-04-07
青岛:用好流量“标签”,加速文旅“出圈”
春和景明,繁花盛放的浩荡春意与市民游客的出游意愿撞个满怀。“此时不出游,更待何时”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到历史城区逛一逛、去少海湖畔露营、到沙子口挑一条新鲜鲅鱼……对于市民游客来说,一个个“小切口”场景驱动下,踏出家门拥抱“诗与远方”的理由越来越多元。
2024-04-10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