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和籼稻是水稻的两个亚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杂交后得到的植株,其花粉常常严重不育,影响正常结籽。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水稻育种家。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的科研团队,鉴定并深入解析了引起杂种花粉不育的最主效基因位点,破解了水稻生殖隔离之谜,为培育更高产量的杂交水稻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万建民介绍,在育种上,利用作物的杂种优势正是大幅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品种间亲缘关系越远,杂交优势越明显。如果籼稻和粳稻亚种间能育成超级杂交稻,据预测,可以比现有杂交水稻的产量提高15%以上。但籼稻和粳稻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其杂交种上的花粉常表现出不育现象,不能结籽,严重影响产量。
由此,该研究团队在全基因组层面寻找引起这种杂种不育的“罪魁祸首”,最终“锁定”了其中一个效应最大的基因位点。分析发现,该位点由一对独特的基因组成,它们成对出现,其作用就如“破坏者”和“守卫者”。
“破坏者”基因能对所有花粉产生伤害作用,引起花粉的败育;而“守卫者”基因能阻止“破坏者”基因的伤害作用,使花粉正常发育。研究团队进一步详细解析了“破坏者”基因和“守护者”基因在细胞内部具体作用的分子机制。可以说,该研究首次从分子层面阐明了水稻杂种不育的机理,实现了该领域里程碑式的突破。
研究团队就此解开了粳稻和籼稻杂种花粉的不育之谜:这对基因是在亚洲栽培稻的祖先——普通野生稻中进化出来的。后来,经过人类的驯化,这对基因被一部分籼稻继承,而粳稻却没有继承。因此,这对基因在水稻种间或亚种间的分布不均匀,它们相互杂交时,后代杂交种的部分花粉中不携带这对基因,由此引发了杂种不育现象。
万建民表示,利用本次研究的发现,可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规避花粉败育而引发的不育问题,从而推进水稻亚种间杂交稻高产品种的培育。相关研究成果7月26日发表在《细胞》上。
(责任编辑:杨小西)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我科学家破解水稻生殖隔离之谜,作者:杨舒,来源:光明日报,来源地址: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3-07/28/nw.D110000gmrb_20230728_2-12.htm)
黑土地上“宝藏”多 “龙江特产”走进千家万户
2023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2114.65万亩,占全国的12.4%,同比增加89.85万亩,超国家下达任务287.75万亩。
2024-02-27
小菌菇为村里撑起致富希望
冬闲变冬忙,春耕变春收。2月24日,广昌县头陂镇龙虎村的食用菌示范种植基地内,羊肚菌进入丰产期。一朵朵鲜嫩的羊肚菌探出褐色的“脑袋”,挺立着白白的“身体”,错落有致地盛开在菌垄上,看起来煞是喜人。村民穿梭于大棚之间,小心采收着新鲜的羊肚菌,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24-02-27
河北怀来:葡萄园里春来早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是“中国葡萄之乡”与“中国葡萄酒之乡”。随着天气转暖,葡萄园内春意萌动,当地葡萄种植户抢抓农时,育苗、抹芽、松土,葡萄园内一片农忙景象。近年来,怀来县持续推进葡萄全产业链建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育苗、种植、酿酒等一条龙产业链,鲜食葡萄、酿酒葡萄、葡萄苗木等销往全国各地。目前,该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2024-03-11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