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家图书馆发布了“中华古籍资源库”新增数字资源,共计1012种、14175册,截至目前“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古籍影像资源超过10.4万部(件)。借助现代数字技术,让厚重典籍成为浓缩于方寸之间、人们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以新的形式延续生命、焕发光彩,这是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据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有20万种,修复整理现存的全部古籍难度不小。进一步提高古籍保护水平,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才能让古籍真正“活起来”。
古籍保护,抢救修复是第一步。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古籍面临虫蛀、风蚀、水浸、火炙等威胁,存在脆化、絮化、霉变、破损等“伤情”。而且,古籍抢救修复难度较高,从纸张的清洗、加固、补缺到墨迹的稳定,都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一些修复中心甚至为找到与原书高度相似的纸张而专门建起造纸工坊。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85万叶,其中包括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山东省图书馆藏宋刻本《文选》等珍贵文献。这背后,是一名名古籍修复师埋首故纸残页,凭借“一双妙手补千年”的技艺与时间赛跑。
运用各种复制手段对古籍内容乃至外形进行再生性保护,是传承古籍的重要方式。如今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古籍善本的内容从纸端搬到“云端”,不仅能让更多人看见,还能实现全文检索、文本比对、自动标点等功能,为学习研究提供更大便利。不过,我国现存古籍实现数字化的不超过8万种,且很多只是完成了初步的影像扫描,真正实现文本数字化的不足4万种。让卷帙浩繁的古籍以数字化方式传承,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规范,加强古籍数据流通和协同管理,推动资源汇聚共享。
保护的目的在于让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文化理念更好走进人们心中并传承下去。从《典籍里的中国》《古书复活记》《穿越时空的古籍》等用影像激活蕴藏在典籍辞章中的文化遗产,到“妙手匠心——修复互动体验套装”文创让大众在除尘、补缺、溜口、折页等修复体验中激发对古籍传承的兴趣,再到“古籍活化 传承书香”征文活动吸引数万名创作者以古籍为蓝本进行二度创作、开辟古籍活化利用新途径……这启示我们,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古籍中蕴含的文化魅力、价值理念变得可亲可感可及,才能更好地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滋养。
“今朝行兵六月天,带领人马守边关,头戴金盔似火焰,身穿盔甲滚油煎……”2021年,全新复排的秦腔甘派濒危剧目《潞安州》在一次会演中惊艳亮相,让观众大呼过瘾。一度绝迹舞台70多年的失传剧目重现舞台,靠的是珍稀剧本修复保护、整理研究、出版传播和文艺创作等多方努力和配合。古籍保护传承不是小众工作,而是大众事业。让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重获新生、重焕荣光,还需凝聚众智、汇聚众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潘 悦)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古籍活起来,文脉传下去,作者:潘 悦,来源:人民日报,来源地址: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0226/bc52c8e64f184c41ad90953a76b72b00/c.html)
拿什么拯救“词穷”的年轻人
“求助,该怎样描述这张图片的景色”“如何委婉地夸赞一个人”“表达惊叹的词句有哪些”……如今,类似的“求助帖”在网络平台并不少见。在这些“求助帖”背后,不少年轻人正在因词不达意、语言匮乏而感到困扰。
2024-02-28
网络文学呈现“国潮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日在京发布《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2023年我国网络文学创作为基础,对作家作品、IP开发、海外传播、版权保护等进行全方位观察、分析和研判。
2024-03-04
明万历年间的徽州文学图景
徽学不以文学出名,但徽州也有文学。明万历朝,徽州出现的文学盛世景象就值得关注。徽学始兴于宋代,宋元时期的徽州以理学闻名全国,号称“东南邹鲁”。明代得益于“好儒”文化传统和徽商崛起,文学发展迎来契机。弘治、正德间,外出徽商郑作、程诰等人师从李梦阳,带回七子派诗学,奠定徽州文学复兴基础。蔓延至嘉靖朝,徽州文学队伍大增,社团纷起。
2024-04-01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