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李洁琼 樊思雨
今年春节8天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
这4亿多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其中不少“挤”在各大热门景区里,但也有人避开“人从众”,晒出了自己的“反向旅游”行程。
有人返乡听大戏,有人到古镇里品非遗,有人来到县城看灯展、品美食,也有人只是找个好水好风光的地方安静独处……“避热就冷”,反其道而行,避开人潮汹涌的热门景点,“反向旅游”成了今年春节不少人的选择。一些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小县城、小镇、村落成为“反向旅游”目的地,迎来大批游客。
这些“反向旅游”目的地,何以吸引游客驻足?
关键看什么是“反向”,游客到底想要什么。相对于打卡著名景点,不慌不忙深入充满烟火气的市集、菜场、寻常巷陌是一种反向;相对于马不停蹄的跟团游,不计划、不赶趟、不打卡的“漫步式旅游”是一种反向;相对于在大城市花销高,去性价比高的小城市放松身心也是一种反向……所谓“反向”,实际上是一种回归,回归本真,游客为放松身心,享受自然风光,体验文化美食等出游。
能吸引人驻足的地方,一定契合了其某种需求或者向往。表面上看,触发游客开启一段“反向旅游”的,可能是当地的一串烧烤、一碗粉,可能是与某地相关的一部影视剧、一场演唱会,甚至可能只是网友的一个推荐视频。但实际上,是旅游目的地给游客带来了他们想要的体验。比如当地的个性特色让游客的旅程更有记忆点;性价比高,让游客能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好的服务;一些网红博主展现了不一样的人间烟火,让人心向往之等。
这种“反向旅游”热潮,为小众旅游目的地带来无穷机遇。但旅游是一场双向奔赴,远方有“诗”才能吸引人前往。能不能抓住机遇,还要看各地能不能将文旅这首“诗”写好。
那些能够持续吸引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除了不断被强化的独特性外,还有顺应游客需求不断提升的旅游服务,和不断丰富的旅游资源等。试问,有人跨越数百公里奔着一口美食去了一个地方,结果当地交通不便、住宿不便、通讯不便,除了一口好吃的,没有其他值得留恋的东西,甚至还遭遇了“黑导游”的强买强卖,“黑出租”的宰客、威胁,他还会再去一次吗?社交平台上,还会有网友强烈推荐吗?
机遇,有时其实是一场大考。流量时代的文旅热潮,很多时候在爆火前都无迹可寻。能真正抓住机遇、接住流量的,必然是那些能够让游客满心欢喜出门,心满意足回家的地方。
唯有回馈好每一份远道而来的热情,才能真正出圈,才能抓住机遇。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新华网评:“反向旅游”到底是不是机遇?,作者:李洁琼 樊思雨,来源:新华网,来源地址: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0223/3d7d0a12e66d42b1a6de161754ca1f04/c.html)
下一篇智慧旅游多了新玩法
智慧旅游多了新玩法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了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长征”沉浸体验、飞越影院)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无界·幻境”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EX机器人未来科技馆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今夕共西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等42个项目入选。
2024-02-28
助推文旅市场提质升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旅游市场全面恢复。过去的一年我国文旅消费持续火热。每逢节假日,各地景区人头攒动,博物馆“一票难求”。文旅市场出现了两个现象级案例——因烧烤走红的山东淄博和在冰雪季走红的黑龙江哈尔滨,在好客、“宠粉”带来的好口碑下热度暴涨,火爆“出圈”。文旅市场过去一年话题度高、表现亮眼,走出家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正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
2024-03-06
文旅热的冷思考:昙花如何变繁花?
“海风千里,花开满髻。”这个春节,位于福建泉州的蟳埔村被头戴簪花的游客们挤到水泄不通,自簪花围走红,这个原先不起眼的海边小渔村如今人头攒动,仿佛流动的美丽花海。
2024-03-11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