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头条 关注 专题 活动 服务 供求 商城 会员 政务 数据

五常大米产区被淹,稻民何去何从?

作者:谢艺观    发表于 2023-08-06
101248

      地质灾害预警、暴雨红色预警、强对流预警……这几日,阿文的手机里收到了一条条预警信息。

  她是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五常人,著名的五常大米就产自这里。

  但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五常市自8月2日起连续多日降雨量超过100毫米,造成境内大型水库、中型水库、河流均超过汛限水位,多个乡镇受灾。


  暴雨之下,多个乡镇受灾,村民被转移


  3日晚,收到泄洪消息的阿文,一夜未眠,祈祷能尽快雨过天晴,一切平安。

  8月3日下午,五常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发布消息,由于龙凤山水库3日2时30分加大泄流,水库下游涉及的5个乡镇25个村屯人员正在全力转移中。

  哈尔滨市气象局发布的哈尔滨市降雨量分布图显示,8月2日零时至8月4日8时,降雨量最大的站为龙凤山。


图片来自“@哈尔滨气象”微博。


  小鹤是五常市向阳镇人,也受到这次洪水影响。“3日晚上,爸爸在村里组织撤离,由于山上没信号,暂时还联系不上。”

  小鹤目前待在镇上。据她了解,“龙凤山镇的村屯也都撤离了。”

  8月4日,五常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再发布消息,五常市转移受灾群众近2万人,没有人员伤亡,受灾群众情绪稳定,生活必需品供应正常。

  同日21时,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针对黑龙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赴灾区实地查看灾情,指导和协助地方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等救灾工作。

  5日,小鹤告诉记者,家里人已经领到了救灾物资,她也开始投入到工作中。


  沿河稻田被淹,村民:稻子正抽穗,最不抗雨


  官方资料显示,五常市是哈尔滨下辖九县(市)中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也是全国水稻五强县之一。2022年,五常当地的大米年产量为192万吨。

  作为五常大米的主产地,强降雨下,很多人关心当地稻田受灾情况如何?

  对于五常市农作物的受灾情况,4日,一位五常市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他这里没有具体数据,还没有进行统计。“我们都在下乡抗洪。”

  多位当地居民则表示,看目前的被淹情况,估计大米产量要受到影响。

  “家里大概有28亩地,现在大部分稻田都在水里,不知道能保住多少。”小鹤说,“一亩地成本700元,估计这次损失挺大。”

  小鹤发给记者的几段视频显示,洪水已经漫到家门口。在部分地块,洪水几乎要将稻子淹没。


受访者发布的视频截图。


  现在正值稻子抽穗期。“可以说是稻子最不抗雨最不能淹的时候,水稻减产是必然的了,只希望雨赶快停,洪水尽快下去,能多保住一些(粮食)。”小鹤称。

  阿文也提到,沿河的稻田几乎都淹了。不过,4日夜间,雨势渐撤,让阿文宽了心,“目前最危险的阶段已经度过,龙凤山的洪水也将逐步消退。”


  购买过农险可申请理赔减少损失


  雨水渐退,对于农民来说,抢救地里的庄稼也提上日程。记者注意到,3日晚,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曾发布台风洪涝灾后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建议。

  文章中提到,针对水稻,要强化水层管理,对台风强降雨导致水稻田间水层过深、短期淹涝的田块,及时排尽积水,查苗洗苗扶苗。持续降雨有利于稻瘟病发生,也要防治病害。

  当地农户近日也在积极开展“自救”。阿陇生活在五常市民乐乡,这里是五常大米核心产区。前些年回乡创业的他,办了一家合作社,售卖五常大米。在未撤离之前,他一直奔走于田间,修河堤、往外抽水。

  那么,除了“自救”,农户是否可以获得相应赔偿?

  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日公布数据,截至8月3日,北京、天津、河北等14个受灾地区的保险机构收到保险报案14.36万件,其中,农业保险报案有1.43万件,估损金额5.42亿元。

  阿陇也给坝内的稻田买了“土地保险”,但还没来得及申请理赔。

  针对农作物被淹,怎样确定受灾损失,又如何理赔?记者就此咨询了多家开展农业险的保险公司。

  其中,中华财险客服人员告诉记者,申请理赔需要先联系当地理赔部。“关于农作物受灾情况,需要专家去核实受灾情况,核实完损失后,会根据承保情况,来计算理赔。”

  安华农业保险客服人员也表示,“工作人员去现场查看后,会进行估损、赔付。”

  随着洪水褪去,购买过保险的农民可尽快申请理赔,以减少损失。


(责任编辑:杨小西)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沿河稻田几乎都淹了”,今年五常大米会减产几何?,作者:谢艺观,来源:中国新闻网,来源地址:http://www.chinanews.com.cn/cj/2023/08-05/10056231.shtml)

上一篇“小”土地种出大收益

下一篇新疆夏粮丰收三大“法宝”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523

收藏

分享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