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医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越来越多醉心于中医的“洋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河南是中医药的主要发源地,是中医医圣张仲景的故乡,《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著作主要都在此完成,自然而然受到众多留学生的青睐。近日,记者走进河南中医药大学,与来自各国在豫学医的留学生进行了一场与众不同的对话。
“目前在河南中医药大学就读的海外留学生达85人,涉及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19个国家。”相关负责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开展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本科、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等的学历教育,大部分留学生读完本科以后都想留在这里继续深造,如果不是因为疫情原因,留学生的数量肯定会更多。
韩国双胞胎兄弟亲身经历“神奇疗法”
吕成遵、吕成汎两兄弟从韩国首尔来河南学习中医已经八年,哥哥学习的是针灸推拿专业,弟弟学习的是中医基础理论专业。
说起学习中医的原因,吕成遵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韩国的传统医疗是“韩医”也叫“汉医”,本质上其实属于中医,许多韩医馆药店柜台后面是一整排密密麻麻的药匣子,和中国中医药店的药架几乎一模一样,小时候一生病母亲总是带着他们去韩医馆,说这样才能治本。“以前只知道针灸管用,但不知道为什么,因为骨头、血管看得见,经络和穴位却看不见,感觉很神奇。”吕成遵说,为了了解中医药以及传统中医疗法的原理,探索这个“神秘的领域”,兄弟俩来到河南学习中医,一待就是八年。
“中草药来自大自然,而中医顺应自然,通过将各种属性的药草进行搭配,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之前家人在韩国生病中风,我和导师一起配制了中草药方,现在病情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吕成汎说,哥哥前一段时间出了车祸,也是在中医理疗的辅助下,将别人口中会“留下不便”的腿疾治疗好了。兄弟两人希望博士毕业后,可以在中国开一间属于自己的中医诊所,将父母接来在这里扎根。
马来姑娘因中医与河南小伙结下良缘
马来西亚姑娘李幼菱的爱人是河南小伙,他们在马来西亚相识相知,因为对中医药的喜爱走到了一起。
“我的母亲是福建人,从很小的时候她就告诉我食疗同源,比如受凉了要喝姜汤驱寒、身体虚弱可以喝黄芪和大枣水补气血等等。”李幼菱说,这些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渗透在她的日常生活中,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这就是缘分,她的爱人也从事着中医药相关行业,这让他们话题不断,自然而然喜结良缘。
他们多年前回到河南老家,李幼菱了解到河南中医药大学招收留学生,她就报名了。李幼菱说,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是她人生中最开心的时刻。
李幼菱目前就读于中医学专业本科,聊到最喜欢的中医书籍,她推荐了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因为这本古籍知识涉及范围很广,无论是方剂还是医学理论内容完整,值得每一个学中医的学生认真研读。“另一本则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介绍了许多中药材的药用理论,可以说是中医药的百科全书。”李幼菱说。
英国青年愿携中医科学走向世界
华裔青年黄念慈从小跟随父母前往英国定居,为了子承父业又回到中国学习中医药,目前就读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科。黄念慈告诉记者,因为父亲在瑞士从事中医相关的行业,了解到中医理疗手段在当地很受欢迎,再加上疗效确实肉眼可见,目前受到大范围推广。
“现在的中医治疗手段也在与时俱进,融合高科技手段,让传统的疗法得到更好的临床验证及大数据的支撑。”黄念慈说,中医药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发展至今,不仅是因为深厚的文化内核,也离不开现代科研技术的加持,作为一名中医人,愿将中医药文化带向世界,为海内外更多人所认可和接纳。
穿梭1800年光景南阳让仲景文化历久弥新
在中医药文化中,桂花气芳香、味淡,具有温肺化饮,散寒止痛之功效。走进位于西峡县的医圣山,便是阵阵桂花香,而山顶上“站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就是张仲景。
2022-11-24
柘城71岁老中医只开药方不卖药免费看病20年
河南71岁刘炳堂老人祖传三代行医,20多年来,他只开药方不卖药,20余年共开出约10万张药方。“学医先学医德”是刘炳堂常挂在嘴边的话,
2022-11-24
盛志奇:57年如一日,病人的笑脸是最好的回报
上午九点半,平桥区中医院的中医主治医师盛志奇正在问诊,身着白大褂的他神情和蔼,不急不缓,专注地和患者交流。和缓的问话看似拉家常,实则深入浅出,
2022-11-24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