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提交了《关于加大农村劳动力精准培训力度的建议》;2021年全国两会,他提交了《关于大力推行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发展的建议》《关于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基层、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长期聚焦三农热点话题。“老百姓盼的,就是人大代表干的。”裴春亮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在裴春亮的带领下,裴寨村正在实施第四个“五年规划”,围绕乡村振兴“量身定制”了裴寨村10项目标任务: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的裴寨乡村振兴产业园,打造从育苗、种植、采收到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红薯产业链;规划200亩的裴寨智慧农业示范园等。去年以来,乡村振兴产业园、九月天薯品有限公司、电商大厦、智慧农业示范园等项目相继开工。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保障。“美好生活不是蹲墙根儿晒太阳等出来、想出来的,而是干出来、拼出来的。”裴春亮说。身为村党支部书记,十多年来,裴春亮带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同创业、共致富,把党小组建立在产业上,37名党员按照农工商分为三个党小组,高效农业带头干,项目建设带头上,蔬菜大棚、跨境电商、禾合服饰、酸辣粉生产线……处处是党员冲锋陷阵,大抓产业、项目为王蔚然成风。
2021年7月,新乡市遭遇特大暴雨灾害。裴春亮不顾自家企业因灾损失1亿多元,毅然第一时间捐款500万元助力新乡抗洪,并率领500余名党员骨干转战辉县、卫辉和新乡市区,开展防洪护堤、转移群众、搬运物资、消杀防疫、灾后重建等工作,转移被困群众3400多人,安置受灾群众1200余人。
谈到2022年的发展计划,裴春亮形象地说:“一个小目标,一个大目标。小目标就是让太阳能照亮裴寨村乡亲们的‘钱袋子’,大目标是依托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带富周边群众。”
据介绍,裴寨村正在整村推进屋顶光伏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350多万度电,仅这一项能给村集体增加将近200万元的经济收入。另外,利用太行山区落差高、地质条件好的优势,启动筹建的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项目已被列入国家和河南省“十四五”抽水蓄能发展规划。电站规划投资126亿元,总装机容量210万千瓦,并网“绿电”35亿度。该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有望于2022年全面开工建设。“我们就是要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带动太行山区15万群众走好共同富裕之路,真正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裴春亮说。
作为基层人大代表,裴春亮始终坚持深入调研,倾听村民心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14年来,他先后提交全国人代会的建议143件(条)。2022年,他将继续围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提出建议。比如《关于支持河南建设红薯产业集群的建议》,聚焦做大做强太行山区红薯特色产业,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结合农村农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关于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双碳”战略的建议》。
(责任编辑:符文强)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齐心协力共谋乡村振兴新篇章,作者:佚名,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来源地址:http://www.agri.cn/V20/SC/jjps/./202202/t20220218_7816059.htm)
上一篇奶业高位运行仍有大空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对农村居民追求美丽宜居生活环境需求的积极回应,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自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农村环境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以扭转,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2022-02-22
让传统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生根发芽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抓手。乡村建设不仅要追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而且要追求“记得住乡愁”。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遵循丰富文化层次、保留乡村肌理、保护生态环境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的宜居宜业乡村。
2022-02-22
加强乡村创新系统建设 扎实推动乡村振兴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我国目前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依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然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2022-02-22
523
收藏
分享
乡村振兴协会 公众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产信委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法律服务单位: 河南诺方律师事务所(朱秩成 13838397329) 河南言正律师事务所(白铁军 15037119815)
Copyright© 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12239号-1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757号